“
读完本文,你的大脑会收获以下知识点
血常规检查简介:01
白细胞系统指标意义:02~03
红细胞系统指标意义:04~05
血小板系统指标意义:06~08
速看报告单及健康指导:09~11
01血常规化验常作为最常用的辅助诊断的手段,基本上是体检必须检查的项目,也是最为重要的。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医生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数据,可以辅助确定患者的身体。通常一个血常规报告单长的像这样,这么多的报告参数,作为普通人根本无法看懂。所以我们需要好好阅读完这篇文章,以后就能轻松读懂!02白细胞计数(WBC)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参考值:成人:(4~10)×/L。儿童:(5~12)×/L。新生儿:(15~20)×/L。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
(2)病理性增多: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症、糖尿病酮症酸中*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等。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03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后进行分类,并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不同因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变化,因此,白细胞分类计数变化,比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L,百分数50%~70%。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L,百分数0.5%~5%。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L,百分数0%~1%。
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L,百分数20%~40%。
单核细胞绝对值(0.12~0.8)×/L,百分数3%~8%。
中性粒细胞增多(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计数可10.0×/L;重度感染计数可20.0×/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2)中*:尿*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早期汞中*、铅中*,或催眠药、有机磷中*。(3)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4)生理性增多:参见“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1)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中*损伤: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放射线损伤等。(3)用药:抗肿瘤药、苯二氮革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3)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1)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2)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1)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或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等。(2)创伤及中*:脾切除术后;铅中*、铋中*,以及注射疫苗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1)疾病: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2)用药:见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等。淋巴细胞增多(1)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的恢复期等。(2)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此外,也可见于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期。淋巴细胞减少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各种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淋巴细胞也可相对减少。单核细胞增多(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2)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3)其他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04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红细胞计数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参考值:男性:(4.0~5.5)×/L。女性:(3.5~5.0)×/L。新生儿:(6.0~7.0)×/L。■红细胞增多(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排尿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2)绝对性增多: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L。■红细胞减少(1)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维生素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线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4)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05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参考值:男性:~g/L。女性:~g/L。新生儿:~g/L。测定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血红蛋白增多(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以及某些肿瘤如肾癌等。(2)创伤: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血红蛋白减少(1)出血: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等。(2)其他疾病: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是由慢性反复出血所引起,如胃溃疡病、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等。06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的主要作用包括: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10%。参考值:(~)×/L。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疸、过敏性紫癜等。
(5)用药:药物中*或过敏。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等。
血小板增多
(1)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
(2)其他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07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简称血沉。红细胞的密度大于血浆密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产生自然向下的沉降力。一般说来,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血沉是传统且应用较广的指标,用于诊断疾病虽然缺乏特异性,但操作简便,具有动态观察病情疗效的实用价值。
参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男性:0~15mm/h;女性:0~20mm/h。08血沉增快1.生理性增快: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2.病理性增快(1)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等。(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则血沉多正常。(4)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贫血、高胆固醇血症。09随着医学知识普及,大家基本知道,白细胞高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高是病*感染。但是,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全面,甚至会造成误解哦。所以速看报告单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轻度异常莫心慌当拿到血常规的化验检查报告时,发现上面有显示“↑”“↓”的箭头,但仔细一看,指标与正常值稍有偏离,相差不多,这时请不用恐慌。因为对健康体检者来讲,大部分“偏离”属于正常情况。可能与抽血前没喝水、没吃早餐,导致血液变稠有关。白细胞易受情绪、环境的影响;剧烈运动、饱餐,或服用某些药物等,有时也会导致血小板升高。10重点先看四大项看了上面的化验单报告,我们发现血常规化验项目多达20多项指标。从医生的角度讲,每个指标都很重要。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将这么多的指标全部弄懂确实有难度。对平素健康的体检者,抓住其中最重要的“白细胞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4大项目计数(总数)即可,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如果4大项指标在正常范围,即使其他指标存在异常,一般来讲不会有大问题,多数情况是没有休息好、失水过多等引起。如果4大项指标中的一项出现问题,同时还有其他子项超标,很可能是特定疾病的指征。11大项小项结合看如果这4大项任何一项出问题,就要结合其他小项目,来分析是否是疾病的表现。重点▲题图来自Bing
体检血常规结果出来,结果可能会有很多高高低低的箭头,大家可能不是很清楚这些箭头代表什么意思,到底有没有意义?需要不要处理?我们今天就和大家讨论一下血常规报告单的常见项目和数值代表什么意义,让大家心里有数。
文可友健康
在进入正题前,我们需要强调一下,本文旨在让大家对验血单的内容有基础的了解,以消除不必要的焦虑和误解,而绝不是为了教大家自己解读。从解读验血单到做出诊断,更是非常专业的一步,需要医生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个人经验等,抽丝剥茧仔细分析。所以,解读验血单是一个非常复杂事情,需要交由专业的医生进行。
本文主要包括什么是血常规?包括什么?如何从数量和形态判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些细胞组分是不是正常?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数值代表什么意义?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的概念,是国内的一个特色叫法,包含「全血细胞计数」和一些反应性的蛋白(CRP、PCT等),国外并没有血常规的化验项目。
我们并不建议健康人常规体检做血常规检查,因为并没有什么意义,也发现不了什么疾病。临床上只有三种情况需要做全血细胞计数检查,如果你不知道是哪三种,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常规体检,需要查血常规吗?
「全血细胞计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因为我们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后释放到血液中的细胞种类,就只有这三种。
细胞分化过程图源网络一张典型的血常规报告单
图源:网络我们来看一张典型的血常规验血单。在这张验血单中,我们将血常规清楚地划分成了三大块:
白色框出来的是白细胞家族,除了白细胞的基数,还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报告中显示了这些细胞的绝对值,也就是数量,以及占白细胞的百分比;
*色框的是血小板家族,包括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分布宽度等,这些都是反应血小板的大小和所占的比例;
剩下没有框的是红细胞家族,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同样显示了绝对值和比例。
除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大块之外,血常规检查可能还包含了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严格来说,它们不属于全血细胞计数,而应该属于血液生化检查。但由于它们是人体炎症反应的指标,所以在我国血常规检查中经常包含,因此我们也一并讨论。
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细胞,红细胞呈两面凸中央凹的圆饼状。红细胞可以与氧气结合,也可以与二氧化碳结合,是血液中传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通道,把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带走各组织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红细胞
图源Bing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因此使血液呈红色。血红蛋白含铁元素,血红蛋白数值的高低一般用于帮助诊断贫血、脱水、营养不良、白血病等疾病。在人生的各个年龄阶段,红细胞的正常值范围是不同的,所以小朋友的验血数值不能套用成年人的标准,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大家可以参照下面这个正常值范围(可点击查看大图):各年龄段的红细胞正常值范围
如果确实不在对应年龄的正常值范围内,可能提示一些相应的问题,我们分别来讨论。红细胞计数高
导致红细胞计数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低氧含量:当氧含量过低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增加红细胞的数量,以补偿低氧的状况,可能造成低氧的原因包括:心脏病、心脏衰竭、高海拔、慢阻肺、肺纤维化、吸烟、以及睡眠呼吸暂停;药物和外源性输入:合成代谢类固醇、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会刺激红细胞的生成,输血也会增加红细胞的数量;红细胞浓度增加:当人在脱水状态时,红细胞数量不变,但是浓度会增加;肾脏疾病:在肾脏癌症和肾脏移植的情况下,肾脏可能会产生过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骨髓红细胞生产过剩:红细胞是由骨髓生成的,当骨髓由于种种原因生产出过多的红细胞,就会导致红细胞增多,例如一种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红细胞计数低
红细胞数量减少的原因有三点,基本上和上述红细胞增多的原因相反:
红细胞产生不足:例如急性白血病会对骨髓造血功能造成干扰;出血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例如大出血等;红细胞被破坏:红细胞不断地被生产出来,同时也在不断地被破坏,如果破坏的速度超过了生产的速度,就会导致红细胞数量降低。血红蛋白低
我们重视的另一个化验结果就是血红蛋白。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时,血红蛋白的含量也相对减少,导致氧气的搬运能力降低,这种情况就是贫血。贫血的种类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症贫血。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当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以下数值时,便定义为贫血:1个月内:14.5g/dL
1-4个月:9.0g/dL
4-6个月:10.0g/dL
6-59个月:11.0g/dL
5-12岁:11.5g/dL
12-15岁:12.0g/dL
成人:男性14.0g/dL、女性12.0g/dL
贫血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以成人为例,贫血的严重程度定义如下:
轻微:10.0g/dL血红蛋白含量正常值
中度:8.0g/dL血红蛋白含量10.0g/dL
重度:6.5g/dL血红蛋白含量7.9g/dL
威胁生命:血红蛋白含量6.5g/dL
红细胞的异常形态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呈圆形,而且边缘光滑。如果红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也是某些疾病的表现:红细胞增大且呈椭圆形:可能提示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或遗传性红细胞异常;红细胞破碎:可能的原因包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人造心脏瓣膜等;泪珠状红细胞:常在髓外造血或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出现。白细胞
白细胞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我们的身体抵抗感染和其他疾病。白细胞的种类有粒细胞(包含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包含T细胞和B细胞)。白细胞一般用于帮助诊断感染、炎症、过敏和白血病等疾病。白细胞
图源Bing
同样,在不同的年龄段,白细胞的正常值范围不同。尤其是儿童,正常值上限可以高出成人很多,如果验血单上采用成人的标准,可能很多正常的情况都会被「冤枉」。下面这张表建议收藏好,下次如果验血白细胞超标,可以拿出来看看,是不是真的超标?(可点击查看大图)
各年龄段的白细胞正常值范围
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一些病*和细菌感染,不仅有可能造成白细胞家族的某些细胞数量升高,还有可能降低(下文详述)。所以,仅仅通过白细胞及其家族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来判断是否有细菌/病*感染,是非常不靠谱的做法!白细胞升高
以下情况都可能造成白细胞升高:细菌感染:这个就不用多说了,白细胞是抵御急性化脓性细菌最重要的「防卫系统」;病*感染:某些病*感染也会造成白细胞升高,比如导致手足口病的柯萨奇A6病*、呼吸道合胞病*等;应激:在应激状态下,白细胞也有可能升高,比如孩子呕吐后检查血常规,有可能白细胞升高两到三倍;免疫系统疾病: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比如白血病。所以大家头脑里要有一根弦,就是白细胞高不等于细菌感染,很多因素都可能引起白细胞升高,千万不要因为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高就用抗生素,这是不正确的。白细胞降低
造成白细胞降低的可能原因有:
骨髓问题:一些疾病会影响骨髓分化白细胞功能,比如癌症,同时,癌症的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也会有一定影响;
感染:某些病*感染可能会导致骨髓短期内无法分化白细胞,严重感染时白细胞的消耗速度可能会超过产生速度;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有些药物会破坏白细胞,例如抗生素。下面,我们再来分别讨论一下组成白细胞的各种类别的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加起来占了白细胞总数的90%以上,所以是最主要的两种细胞,它们的升高或降低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可以抵抗微生物的入侵,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包括身体自身的原因,例如骨髓增生性疾病、唐氏综合症等,以及反应性的原因,比如感染、情绪压力、剧烈运动、吸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中性粒细胞也有可能减少,其中同样可能有自身原因,例如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骨髓衰竭综合征。但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大多数情况是后天产生的,这是由于粒细胞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所致,例如某些病*或细菌感染、免疫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症等。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可能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同样有助于抵抗疾病,因此感染后暂时的增多是正常的。造成淋巴细胞升高的主要原因包括细菌、病*、以及其他感染、血液或淋巴系统癌症、由自身免疫疾病导致的慢性炎症。淋巴细胞也有可能减少,原因主要包括包括病*、细菌等微生物、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医源性因素(免疫抑制剂、放疗、化疗)、全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其他原因(滥用酒精、锌缺乏、营养不良等)。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帮助清除死亡或受损的组织,并调节身体的免疫反应。单核细胞增加的原因可能是感染、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单核细胞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素、化学疗法和一些其他原因。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由多种状况和病症引起,最常见的是由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引起,但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对确定病因很少有帮助,只在极端情况下有一些提示作用,例如极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更可能的原因是骨髓相关的肿瘤。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仅占白细胞中的很少数,但它们在伤口愈合、感染和过敏反应中起作用。变态反应或感染可导致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减少。某些类型的血液癌或其他疾病可能导致数量增加。血小板
血小板是无色的血细胞,比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体积都要小很多,它们通过在血管损伤处形成结块来止血,起到凝血的作用。图示*色小点就是血小板图源Bing在一张比较合格的血常规检查单里面,除了有血小板的数值以外,应该还有三个图,其中一个就是血小板分布的直方图。血小板的体积大概是在10到20fl之间,所以正常情况下,它是一个单峰形状的图。
正常的血小板分布
图源
儿科高赛君医生血小板降低
当体内血小板减少时,我们的身体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容易或过度瘀伤皮肤浅层出血:通常小腿上会出现皮疹样针尖大小的红紫色斑点伤口流血时间延长牙龈或鼻子出血尿血或便血月经量异常多疲劳脾脏肿大血小板降低的可能原因有:脾脏肿大:脾脏能够抵抗感染并过滤血液中的多余物质,当由其他疾病引起脾脏肿大时,脾脏过滤掉过多的血小板,使血小板被困于脾脏,从而减少了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生成减少:白血病、癌症、贫血、病*感染(如丙肝、艾滋)、化疗和放疗、以及大量饮酒,都有可能造成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怀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液中的细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症综合征、以及药物,都可能会加快消耗或者破坏血小板的速度,超过血小板的生成速度,导致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升高
当看到血常规里的血小板降低,我们知道怕出血,要去看医生,查一查原因。但如果是血小板升高,我们到底要不要处理?血小板升高,除了要看它的数值之外,还要看血小板分布的直方图。我们刚才说了,正常的血小板直方图有一个単峰,但是上面这张图有两个峰,也就是比正常的血小板数量多,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患者有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的贫血,他的红细胞比正常情况下的红细胞体积要小,机器就会误把体积小的红细胞算到血小板里面去,所以计算出来的血小板是比正常值要升高的。但这种情况属于假性的升高,这种情况是不需要担心的。排除了血小板假性升高之后,血小板增高可以分为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是慢性骨髓增生性肿瘤,骨髓会产生过多并且异常的血小板,但目前的研究尚未了解到这种疾病的病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是比较常见的类型,造成这一症状的可能原因有:急性出血和失血癌症感染缺铁去除脾脏溶血性贫血:人体内红细胞的破坏速度比产生速度快而引起的贫血炎症: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手术或其他创伤相较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导致凝血或者出血的风险更高。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是由人体肝脏生成的一种特殊的蛋白,是炎症的严重程度指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判断感染的类型:0.3mg/dL:正常,常见于大部分健康年轻人0.3-1.0mg/dL:正常或轻微升高,在肥胖、妊娠、抑郁、糖尿病、普通感冒、牙龈炎、牙周炎、久坐的生活方式、吸烟和遗传多态性中可见。1.0-10.0mg/dL:中度升高,可能与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肌梗塞、胰腺炎、支气管炎等有关。10.0mg/dL:明显升高,可能原因有急性细菌感染、病*感染、系统性血管炎、重大创伤。50.0mg/dL:严重升高,90%的严重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到,CRP升高的原因有很多,轻微升高可能受到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吸烟、体重、血糖、血脂、血压、睡眠情况、抑郁等。儿童接种疫苗后也常见CRP升高。因此,在CRP升高时,应结合临床,谨慎地解读检查结果。CRP含量明显升高时,才考虑感染的可能性。但这时,病*和细菌感染都有可能造成CRP超过10mg/dL。在CRP进一步升高时,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超过50mg/dL时,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达到90%。所以,仅凭CRP超过10mg/dL就使用抗生素是妥妥的滥用,需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我们看到上述CRP的下限是0.3mg/dL,低于这个数值就检测不出来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临床上常用的另一个检测项目是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这是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同样是检测C反应蛋白,但是可以检测出更低浓度。在高于0.3mg/dL时,它的参考范围和上述普通CRP相同。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出的低浓度CRP对于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0.1mg/dL:低心血管疾病风险0.1-0.3mg/dL:平均心血管疾病风险0.3mg/dL:高心血管疾病风险降钙素原
降钙素原(PCT)由甲状腺合成,在血液中起稳定钙水平的作用。受到细菌*素刺激时,降钙素原会被释放,血液中的降钙素原水平升高。所以,降钙元素可以被用作辅助评估细菌感染和败血症的指标:0.05μg/L:正常,健康的成年人。0.05-0.5μg/L:可能有局部感染,不太可能全身感染0.5-2μg/L:可能发生全身感染,但其他情况(例如重大创伤、手术、严重的心源性休克)也可能导致PCT明显升高。2-10μg/L:可能是全身感染≧10μg/L:严重细菌败血症或败血性休克的可能性很高和CRP相似的是,导致PCT升高的因素不一定是细菌感染,还可能是近期的大手术、严重创伤、严重烧伤、和心源性休克等原因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细菌感染、局部感染、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中,PCT的水平可能显示较低或者正常。以因此,PCT水平较低或者正常并不能够完全否定细菌感染的可能性。今天关于血常规的内容就讨论到这里。最后再次强调,仅凭血液化验结果往往无法做出诊断,需要靠谱的医生综合判断。祝大家健康!高赛君
儿科主治医师
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曾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执业9年。擅长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急性胃肠炎、手足口病、血常规报告解读等。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向我咨询。审核高赛君编辑
Ivy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