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什么?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量减少,血红蛋白(Hb)无法将足够的氧运送到组织,从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
营养性贫血是人体缺乏红细胞生成营养素而造成的一种营养缺乏病。造成营养性贫血的原因,包括食物中的相关营养素的缺乏;食物因素、胃肠道功能或者药物因素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还有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妊娠哺乳期妇女、高龄老人等需要量增加;一些消耗性的疾病,营养素的需求量如不及时保证,都有可能发生营养性贫血。
贫血会出现哪些症状?
乏力、疲惫
面色苍白
心悸、心慌
呼吸急促(气促)
眩晕或头晕、头痛
胸部疼痛
手脚冰凉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贫血?
当怀疑有贫血时,需要做血常规检查,根据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即在海平面地区,血红蛋白(Hb)低于以下标准时诊断为贫血(具体见下表)。
贫血的营养治疗:
增加动物性食物摄入
预防缺铁性贫血最直接方法是增加膳食铁的摄入量,主要是多摄入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物:如猪肝、瘦肉、动物全血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新鲜的蔬菜水果富含的维生素C可以增加膳食中铁的消化吸收率,经常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促进肠道内铁的吸收。
铁营养强化食品
营养强化食品也是铁营养改善的有效措施,如铁强化酱油、铁强化面粉等。
减少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盐、草酸盐、碳酸盐、磷酸盐会影响铁的吸收,在食用富含草酸盐较多的蔬菜(如芹菜、香菜、菠菜)时,可在沸水中焯一下再烹,富含植酸的面粉可用发酵的方法减少植酸含量。
茶叶中的鞣酸,咖啡、可可中的多酚类物质也会影响铁的吸收,婴幼儿、孕妇、乳母、老人、消化道疾病患者应不食用或者少食用。
口服营养补充剂治疗
经过营养学评价并结合临床特征、生理生化检查,确定微量元素缺乏并且日常膳食无法补充时,可适量服用营养补充剂,但应严格按照临床医生的医嘱,避免过量。
巨幼细胞性贫血在平衡膳食基础上多供给富含蛋白质、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
叶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含量最多的是牛肝,其次有深绿色蔬菜、麦胚、酵母、菜花、柑橘、香蕉等。
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含量最多的为牛肝,其次为牡蛎、羊肉、鸡蛋、小虾、猪肉、鸡肉和牛奶。大豆发酵制品臭豆腐、腐乳、豆豉、酱油等也含有一定数量的维生素B12。
食物烹调方法
新鲜蔬菜要现炒现吃,以急火爆炒为宜,以减少叶酸和维生素C的流失。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常伴有消化道症状,故饮食制备要细软,易消化,餐次以少量多餐,一日4-5餐为好。
参考食谱举例:
早餐:红豆薏苡仁大米粥、牛肉菜包子、煮鸡蛋、橄榄油拌菠菜
上午加餐:牛奶、阿胶枣
午餐:紫米饭、肉丝炒芹菜、番茄炖牛肉、紫菜豆腐汤
下午加餐:酸奶、猕猴桃
晚餐:小米黑芝麻粥、红豆红糖豆包、清蒸鱼、酱鹅肝西兰花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李雁津,主治医师,首批国家注册营养师,临床营养师。山西省营养学会理事,山西省营养学会社区营养分会常务委员,医院协会临床营养管理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营养分会委员,山西省营养学会慢病控制分会委员。从事临床营养工作近十年,擅长营养相关疾病的治疗和慢病营养管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