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毒菇中毒高发季,建瓯市民可得当心
TUhjnbcbe - 2022/3/1 13:44:00

近日来,我市有发生村民食用自采野菇中*事件。为预防误食*蘑菇,建议广大市民做到不采摘、不食用野菇。

野生蘑菇因味道鲜美受到部分群众特别是农村一些村民的喜爱。由于不能有效地鉴别野生蘑菇的有*与无*,从而导致中*事件的频频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每年4至5月和8至9月是野蘑菇中*的高发期。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在我国可食蘑菇有多种,有*蘑菇约80多种,其中含剧*的有10多种。较多见的剧*蘑菇为白*伞菇、鹅膏菌、鹿花菌等,食用后死亡率极高。由于*蘑菇没有明显形态标志,其有*无*极难辨认,大小、形状、颜色、花纹等变化多端,非专业人士不易鉴别。此外,为了尽量减少中*几率,吃蘑菇时最好别喝酒,因为有些*素在酒精作用下,会加重中*症状。

一、食用野生蘑菇中*基本症状

人们在误食野生有*蘑菇后,其中大多数在食后1小时到2小时即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腹泻米汤样或带血的水样便。有的中*后出现流涎、大汗淋漓、肌颤、瞳孔缩小;有的昏迷、抽搐、休克、肝肿大、*疸、胃肠出血;有的谵妄、烦躁不安、呼吸麻痹而死亡。

二、紧急处理措施

首先,应判断是否为*蘑菇中*,还是其他食物中*。不管自己能否准确判断中*类型,都应该保留已食物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其次,医院。在等待救护车赶到现场期间,让中*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以减少*素的吸收。

第三,为防止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最好让中*者饮用加入少量食盐和食用糖的“糖盐水”,以补充体液的流失,防止休克发生。

第四,对已发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应为患者加盖毛毯保温。

第五,肝肾损害型患者在假愈期仍应采取保肝等一系列措施。

三、野生蘑菇中*病例六种类型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1.胃肠中*型:通常的中*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粉褶菌、臭*菇和毛头乳菇,*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已知有80余种。

 2.神经精神型:已知有60余种。中*症状是精神兴奋,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等神经性症状。如*蝇鹅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后可引起幻觉反应。


  3.溶血型:主要症状是在1-2天内发生溶血性贫血,症状是突然寒战,发热,腹疼头疼,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虚弱无力,烦躁不安和气促。此类中*症状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4.肝脏损害型:引起这类中*有关的种约20余种。除上述已提到含*肽、*伞肽的种类外,如环柄菇属的某些种。


  5.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引起这种类型的*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死亡率较高。


  6.光过敏性皮炎型:我国目前发现引起此类症状的是叶状耳盘菌。

▌本文来源:建瓯疾控

编辑/巫雨蓉责编/*永健审核/郑卫华监制/魏剑生投稿邮箱:joxmts

.
1
查看完整版本: 毒菇中毒高发季,建瓯市民可得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