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织红细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
孕妇血红蛋白<g/L即为贫血。
贫血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干/祖细胞异常,造血调节异常,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
红细胞破坏过多;
失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贫血)
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20到25mg铁,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铁以二价铁的形式吸收;三价铁的形式转运和储存(铁蛋白和含铁血*素)。
总铁结合力是指每升血清中的转铁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铁量,实际反映转铁蛋白的水平及结合铁的能力。
病因: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
临床表现:缺铁原发病表现;贫血表现;组织缺铁表现(异食癖、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易感染、缺铁性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征、匙状甲)。
实验室检查:
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减低。
骨髓象:核老浆幼。
铁代谢:血清铁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TS)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
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sTfR):反映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最佳指标,>26.5mmol/L可诊断缺铁。
缺铁性贫血诊断最可靠的依据是:血红蛋白及骨髓贮存铁减少。
治疗:病因治疗;口服铁剂(2周血红蛋白开始上升,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恢复正常后持续4到6个月,铁蛋白正常后停药);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
巨幼性贫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牛肉样舌。骨髓象:核幼浆老。最关键的鉴别点是:MCV。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
临床表现:
SAA: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贫血,感染,出血)
NSAA:起病和进展较缓慢。
实验室检查:
骨髓穿刺为首选确诊手段。
血象:重度全血细胞减少,重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L。三项中两项可确诊。
常考全血细胞减少(三系减少)的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巨幼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Evans综合征、急性白血病。
贫血+感染(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出血+血象异常(全血细胞减少)+肝脾不大+骨髓穿刺异常(首选确诊手段)—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疗:
对症治疗:纠正贫血,控制出血及感染,并进行护肝治疗(血小板恢复最难)。
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免疫抑制治疗(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其他),促造血治疗(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造血干细胞移植)。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检查可见到的红细胞包括靶形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破碎红细胞。
血红蛋白与触珠蛋白结合,被肝摄取,未能与触珠蛋白结合的血红蛋白将经肾小球滤过,滤过的血红蛋白在近曲小管内被上皮细胞重吸收,超过吸收的最大限度时,出现血红蛋白尿(溢出性血红蛋白尿),大量血红蛋白管型阻塞肾小管可继发急性肾衰。
尿液酸度升高可抑制尿胆原的排出量,碱性尿可促进尿胆原的排出。
不成熟的红细胞为有核红细胞(如血管外溶血性贫血),不成熟的血小板则体积偏大(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管内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在血管内被破坏,脾切除治疗无效(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管外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在脾脏被破坏,为脾切除适应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效果最佳,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海洋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的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