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指导、规范肾性贫血的诊断以及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铁剂和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的合理应用,提高肾性贫血诊疗水平,由陈香美院士领衔,组织肾脏病和血液净化专家共同编写制定了《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肾性贫血指南工作组,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年6月第卷第20期。
该指南系统介绍了肾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病情评估、治疗原则、靶目标与具体方案、治疗低反应性以及特殊肾脏疾病患者贫血诊疗。同时对如何规范诊断肾性贫血,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应用的时机和靶目标,如何评估铁状态以及铁剂应用的时机和靶目标,非透析、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贫血治疗方案,肾移植、儿童、老年与糖尿病患者的贫血治疗方案,如何规范应用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等6个主要临床问题进行详细指导。我们节选相关指南建议,并对指南要点进行解读,分期刊登供大家学习参考。本期为第一期。
作者:曾文
01
背景与概述
肾性贫血的定义
(1)定义——肾性贫血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导致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绝对或相对生成不足,以及尿*症*素影响红细胞生成及其寿命而发生的贫血。
(2)加重因素有——①肾脏疾病合并的炎症反应②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3)可合并其他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血液系统肿瘤等疾病导致的贫血。
(4)贫血是肾脏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重要的并发症,也是常见的合并疾病。
(5)贫血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增加肾脏疾病进展以及终末期肾脏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
中国慢性肾脏病贫血的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贫血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根据分期不同CKD患者的贫血患病率逐渐增加,非透析CKD患者总体贫血患病率28.5%~72.0%,透析患者贫血患病率高达91.6%~98.2%(表1);因此,贫血的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肾性贫血诊疗专家共识的制定和更新过程
年发布《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性贫血中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
年发布《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年、年进行修订。
年中国血液净化技术质控指标中,肾性贫血治疗达标标准进行修订
表中国肾性贫血诊疗专家共识的更新内容
注:rHuEPO---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Hb—血红蛋白,TSAT--转铁蛋白饱和度,SF血清铁蛋白,HD---血液透析患者,PD---腹膜透析患者
中国肾性贫血诊疗面临的问题
(1)对肾性贫血的系统性评估不充分,系统性诊断不足;盲目应用ESAs治疗。
(2)缺乏绝对和功能性铁缺乏的鉴别,易导致功能性铁缺乏者的铁剂用量过大。
(3)缺乏rHuEPO之外的ESAs治疗指导。
(4)缺乏对新药HIF‐PHI规范应用的指导。
(5)对肾移植、儿童、老年及糖尿病等肾脏疾病患者贫血诊疗的针对性指导不足。
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方法和目的
(1)制定方法——将推荐强度分为:[1]推荐;[2]建议。
证据等级分为:A:高度确定(荟萃分析等);B:中度确定(随机对照研究等);C:低度确定(观察性研究等);D:很低度确定(专家共识、专家意见等)以及未分级:不能明确推荐。
推荐意见采用专家一致性原则,存在不同意见时,采用投票超过2/3的专家意见。同时,借鉴和参考了目前国内外CKD贫血相关临床指南,共同编制而成。
(2)目的——本指南通过系统介绍肾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病情评估、治疗原则、靶目标与具体方案、治疗低反应性以及特殊肾脏疾病患者贫血诊疗,达到指导、规范肾性贫血的诊断以及ESAs、铁剂和HIF‐PHI的合理应用的目的,来提高肾性贫血诊疗水平。
02
肾性贫血的机制
红细胞的生理代谢
(1)红系祖细胞在EPO刺激下分化为各期幼红细胞,
(2)叶酸和维生素B12作为辅酶促进DNA合成,参与幼红细胞分裂增殖。
(3)铁和原卟啉合成正铁血红素,与珠蛋白合成Hb。
(4)衰老的红细胞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
EPO及其对红细胞的调节作用
(1)人EPO
①结构——是分子质量为的酸性糖蛋白,由肽链和糖链形成稳定的α螺旋结构。
②产生——90%以上由肾皮质间质细胞产生,与红系祖细胞表面EPO受体结合。
③功能——促进红系定向干细胞分化、Hb合成及红细胞释放。
④刺激因素——低氧刺激EPO合成释放,主要调节因子是低氧诱导因子(HIF)‐2。
(2)铁的作用
Fe2+被吸收后在肠黏膜细胞内被氧化为Fe3+,与细胞内转铁蛋白结合进入血浆,与幼红细胞表面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receptor,TfR)结合进入细胞内,参与Hb合成。
与铁分离后的转铁蛋白及TfR被排出细胞外再度发挥功能。
铁调素是由肝脏分泌的铁调节激素,与受体结合并诱导转运蛋白内吞,导致铁无法进入循环,机体无法利用铁。
肾脏疾病导致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从红细胞代谢的角度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EPO生成不足、EPO活性降低、铁缺乏及代谢障碍、营养不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炎症状态、尿*症*素等;
②红细胞破坏增加:尿*症*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红细胞脆性增加等;
③红细胞丢失增加:透析失血、化验失血等。
(2)具体发病机制
①EPO生成不足及活性降低
1)CKD患者肾脏产生EPO减少,
2)对同样程度的贫血和低氧刺激反应低,产生的EPO减少。
3)EPO活性降低:炎症状态、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尿*症*素等可导致。
②铁缺乏及代谢障碍
绝对铁缺乏——SF和TSAT降低
消化道出血、血液透析中失血以及频繁抽血检查等导致,
相对铁缺乏——SF正常,而TSAT降低,
铁的储备足够而铁的利用障碍。
因使用EPO而加速铁的利用造成铁储备相对不足。
炎症升高铁调素,导致铁利用障碍。
③营养不良
原因:食欲减退、水钠潴留引起胃肠道水肿、尿*症*素引起分解代谢,
主要包括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和左卡尼汀缺乏。
④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素可以
1)干扰红细胞生成----可直接或间接影响EPO释放,EPO受体表达,降低外周组织EPO敏感性;
2)红细胞寿命缩短----抑制红细胞膜钙泵活性,使细胞内钙离子增多、脆性增加。
⑤炎症状态抑制红细胞生成
CKD患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脂质氧化物等激发炎症反应
免疫力下降导致反复感染等,
炎症因子通过减少EPO生成及活性、升高铁调素、引起营养不良等。
⑥尿*症*素
1)胍类及其衍生物----可缩短红细胞寿命,致血小板功能障碍,引起出血。
2)酚类及其衍生物和多胺等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⑦失血
长期抽血检查、血液透析结束后管路残留及消化道出血等。
肾移植术后贫血(posttransplantationanemia,PTA)的特殊机制
肾移植术后EPO水平可逐渐恢复,但急性排斥反应会导致EPO水平急剧下降。移植后体内急、慢性感染及免疫抑制药物均可引起EPO抵抗。移植后使用的多种免疫抑制剂等均存在骨髓抑制作用。
依据PTA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分为:
(1)早期PTA(6个月):围手术期失血,术后频繁抽血化验,大剂量免疫抑制剂的骨髓抑制作用,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
(2)后期PTA(6个月):EPO生成不足,EPO活性降低,造血物质缺乏,感染(微小病*B19、巨细胞病*等),免疫抑制药物影响。
原文详见《中华医学杂志》年6月1日第卷第20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