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实践技能西医实验室检查一
TUhjnbcbe - 2021/7/25 17:48:00

一、血液一般检查

01

血红蛋白(Hb)测定和红细胞(RBC)计数

[参考值]血红蛋白:男:-g/L;女:~g/L;新生儿:~g/L。红细胞计数:男:(4.0~5.5)×/L;女:(3.5-5.0)×/L;新生儿:(6.0-7.0)×/L[临床意义]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临床意义基本相同。贫血时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低限。但贫血时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减少程度可不致,如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的减少较红细胞为甚。(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贫血分为四级,轻度:男性低于l20g/L,女性低于g/L但高于90gL;中度:60~90g/L;重度:30~60g/L;极重度:低于30g/L。贫血可分为三类: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造血原料不足(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感染、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②红细胞破坏过多,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③失血,如各种失血性贫血。(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相对性红细胞增多:见于大量出汗、连续呕吐、反复腹泻、大面积烧伤等。绝对性红细胞增多:①继发性: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病理性增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②原发性: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02

白细胞(WBC)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白细胞总数:成人:(4~10)×/L;儿童:(5-12)×/L;新生儿:(15-20)×/L。分类计数:中性杆状核:0.01-0.05;中性分叶核:0.50-0.70;嗜酸性粒细胞:0.~0.05;嗜碱性粒细胞:0-0.01;淋巴细胞:0.20-0.40;单核细胞:0.03-0.08。[临床意义]白细胞数高于10×/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L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的增、减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1.中性粒细胞(N)(1)中性粒细胞增多1)反应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①感染: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阑尾炎等;还见于某些病*感染(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某些寄生虫感染(急性血吸虫病、肺吸虫病)。②严重组织损伤:如较大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后较常见。③急性大出血、溶血:如脾破裂或宫外孕破裂、急性溶血等。④其他:如中*、类风湿关节炎及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等。2)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2)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①某此感染:病*感染是常见的原因,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病*性肝炎、水痘、风疹等。也见于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及原虫感染(如疟疾)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③药物及理化因素的作用: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抗甲状腺药物、X线及放射性核素等。④自身免疫性疾患:如系统性红班狼疮等。⑤脾功能亢进:如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①核左移: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等。②核右移: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若在疾病进程中突然发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4)中性粒细胞的中*性改变常见于各种严重感染、中*、恶性肿瘤及大面积烧伤等。2.嗜酸性粒细胞(E)(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以及某些皮肤病等;②寄生虫病;③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等。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其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4.淋巴细胞(L)(1)淋巴细胞增多见于: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也可见于某些杆菌感染,如结核病、百日咳、布氏杆菌病。②某些血液病。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皮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等。5.单核细胞(M)单核细胞增多见于:①生理性,如婴幼儿;②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③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

03

血小板计数(PC或PIt)

[参考值](-)×/L。[临床意义](1)血小板数低于×/L为血小板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2)血小板数高于×10/L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反应性增多见于脾脏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血小板原发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04

网织红细胞(Ret)计数

[参考值]成人:0.-0.(0.5%~1.5%),绝对值(24-84)×/L;新生儿:0.03-0.06(3%-6%)。[临床意义](1)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多;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如白血病)。(2)贫血疗效观察:贫血病人,给予有关抗贫血药物后,网织红细胞增高说明治疗有效;反之,说明治疗无效。

05

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

[参考值]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魏氏法,Westergren)。[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快见于妇女月经期、妊娠、儿童、老年人。(2)病理性增快见于:①各种炎症,如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②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骨折等;③恶性肿瘤;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等;⑤贫血。

二、尿液检查

01

一般性状检查

1.尿量[参考值]0~mL/24h。[临床意义](1)多尿尿量ml/24h者称为多尿。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有浓缩功能障碍的肾脏疾病及精神性多尿等。(2)少尿或无尿尿量少于mL/24h(或17mLh)者称为少尿;尿量少于mL/24h者,称为无尿或尿闭。见于:①肾前性:各种原因所致的肾血流量减少,如休克、脱水、心力衰竭及肾动脉栓塞等;②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及慢性肾衰竭终末期等:③肾后性:尿路梗阻,如肿瘤、结石、尿道狭窄等。2.颜色和透明度(1)血尿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及出血性疾病等。(2)血红蛋白尿其颜色呈浓茶色或酱油色,镜检无红细胞,但隐血试验可呈强阳性。可见于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及恶性疟疾等。(3)胆红素尿见于肝细胞性*疸及阻塞性*疸。(4)乳糜尿常见于丝虫病,少数因结核、肿瘤引起。(5)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3.气味尿中出现烂苹果样气味,多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有机磷农药中*时尿带蒜臭味。此外,有些药物和食物(葱、蒜)也可使尿液散发特殊气味。4.酸碱反应[参考值]pH4.5-8.0(平均6.5)。[临床意义]尿液酸度增高见于多食肉类、蛋白质,代谢性酸中*,痛风等;碱性尿见于多食疏菜、服用碳酸氢钠类药物、代谢性碱中*、呕吐等。5.尿液比密[参考值]1.-1.,晨尿比重最高。[临床意义]尿比密病理性增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蛋白尿、失水等;尿比密减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和肾小管间质疾病等;肾实质严重损害出现等张尿,尿比密常固定,在1.左右。

02

化学检查

1.尿蛋白[参考值]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0~80mg/L。[临床意义]当尿液用常规定性方法检查尿蛋白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mg/24h,称为蛋白尿。(1)肾小球性蛋白尿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以及某些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等。(2)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于肾孟肾炎、间质性肾炎、中*性肾病(汞、镉、铋等重金属中*及应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引起)、肾移植术后。(3)混合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疾病后期(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累及肾小管,肾小管间质疾病后期(如炎症、中*)累及肾小球,以及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等。(4)溢出性蛋白尿可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大面积心肌梗死、挤压综合征和溶血性贫血等。(5)组织性蛋白尿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和肾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及炎症、药物刺激分泌的蛋白质,称组织性蛋白尿。肾脏炎症、中*时排出量增多。(6)假性蛋白尿肾脏以下泌尿道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或阴道分泌物掺入尿中,可引起蛋白定性试验阳性。2.尿糖[参考值]定性试验为阴性,定量试验为0.56~5.0mmol/24h。[临床意义](1)血糖增高性糖尿最常见于糖尿病,也见于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2)血糖正常性糖尿肾糖阈值降低所致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妊娠等。(3)暂时性糖尿见于:①生理性糖尿,如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糖后;②应激性糖尿,如脑出血、颅脑外伤、急性心肌梗死等。(4)其他糖尿进食乳糖、果糖等过多可出现果糖尿、半乳糖尿,可使尿糖定性假阳性。(5)假性糖尿维生素C、水杨酸、阿司匹林等有还原性,可使尿糖定性假阳性。3.酮体[参考值]定性试验为阴性。[临床意义]尿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糖尿病酮症酸中*时尿酮体呈强阳性反应,妊娠呕吐、重症不能进食等也可呈阳性。

03

显微镜检查

1.细胞(1)红细胞[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3/HP,定量检查0-5/uL。[临床意义]离心后的尿沉渣,若红细胞3/HP,尿外观无血色者,称为镜下血尿;尿内含血量较多,外观呈红色,称肉眼血尿。多形性红细胞大于计数的80%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多形性红细胞50%,为非肾小球性血尿,见于泌尿系统肿瘤、肾结石、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等。(2)白细胞和脓细胞[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5/HP,定量检查0~10/μL。[临床意义]若有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多为泌尿系统感染,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及肾结核等。成年女性生殖系统有炎症,尿内常混入阴道分泌物,镜下除成团的脓细胞外,还可见到多量扁平上皮细胞,应与泌尿系统炎症相鉴别,需取中段尿复查。(3)上皮细胞由泌尿生殖道不同部位的上皮细胞脱落而来。1)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扁平上皮细胞):来自阴道及尿道黏膜表层,成年女性尿中多见,临床意义不大。2)移行上皮细胞:正常人尿内无或偶见,尿道炎、膀胱炎、输尿管炎时可见。3)肾小管上皮细胞:尿中出现提示肾小管有病变,对判断肾移植术后有无排斥反应有一定意义。2.管型(1)透明管型偶见于健康人:剧烈运动、高热、心功能不全时,可见少量;肾实质病变时,明显增多。(2)细胞管型①红细胞管型:主要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等。②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③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表示肾小管有病变,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高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3)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原因(药物中*等)引起的肾小管损伤。(4)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中*性肾病。(5)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病变严重,预后较差。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衰竭及肾淀粉样变性。(6)肾褒衰管型见于慢性肾衰竭。3.结晶体一般临床意义较小。若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时,有泌尿系结石的可能。若在服用磺胺类药物时尿中出现大量磺胺结晶体,应及时停药。4.病原体清洁中段尿定量细菌培养≥/mL为阳性,/mL为污染,在~/mL结合临床判断。直接涂片每个油镜视野见1个以上细菌为阳性。病原体检查阳性有助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的诊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践技能西医实验室检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