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不是药物惹的祸
TUhjnbcbe - 2021/6/19 16:03:00
白癜风临床诊疗与科研高峰论坛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048343.html

中药源自植物、动物、矿物,临床使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因此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较化学药物更加复杂。除药物相关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外,由于性别、年龄、体质等的差异,即使同一种药物,某类人群有可能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哪些因素使我们与众不同呢?用药时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年龄

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变化的机体,对中药成分的吸收、输布、转化及排泄不同,从而影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般说,成年人机体已发育成熟,脏腑功能完善,药物成分被吸收后,机体能较快地输布、转化及排泄,敏感性低,耐药性强。而婴幼与老人则相反。

在常量应用的条件下,有些有*中药对成年人可不发生损害,而对婴幼与老人则可能有害。

具体而言,婴幼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形体娇嫩,脏腑功能尚未完善,寒热虚实,均易变更。

老年人处在身体衰老阶段,形体衰老,气虚血亏,脏腑功能减弱,或患多种慢性疾病,机体各系统、器官的组织形态与生理生化机能发生了变化,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

因此,临床使用中药时,应充分考虑患者年龄因素,灵活掌握用药剂量,将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二、性别

不同性别的个体,体质差异很大。如女性平均体重轻,男性平均体重重。男性雄激素水平较高,为阳刚之体;女性雌激素水平较高,为阴柔之体。妇女还有月经期及妊娠之生理变化。这些差别均能影响机体对中药的敏感性与耐受性。

因此,用药时应该考虑性别差异因素,否则就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

如麝香虽善破血通经、消肿止痛,但有增加月经量与下胎之弊。常量应用,施于男性患者,则不会有大害,施于经期或妊娠期妇女,则有导致血崩或堕胎之害。

又如经期、妊娠期妇女对泻下药敏感,作用峻猛的泻下药如大*、芒硝、番泻叶、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巴豆等,可导致盆腔器官充血而引起月经过多或流产;经期和妊娠期的妇女对活血化瘀药也非常敏感,易导致月经过多和流产,应尽量避免应用。

另外,妊娠期特别是怀孕最初3个月的妇女,必须禁用峻烈、有*、致畸作用的中药,否则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有的药物可部分通过乳汁分泌进入乳儿体内,因此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可经乳汁分泌排泄的药物。

同时,哺乳期妇女还必须禁用、慎用有回乳作用的药物,如麦芽等,以避免抑制乳汁的分泌。

三、病理状态

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发生质与量的变化,而影响或改变药物的药理作用,甚或产生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影响因素,利用其有利的一面,避开病理因素对药物作用的负面影响,防止因不同的病理状态导致的不良反应。

如热盛气分、阳明热炽的高热患者,对大苦大寒的清热泻火药的耐受性增加,可以耐受一般人过量即会伤阴败胃而腹泻便溏、食欲减退的苦寒之品,如*芩、*连、大*、板蓝根、栀子等;如具有解热作用的中药(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可使发热者体温降至正常而对正常的体温却没有影响;

再如患有肝肾疾病的患者,药物的代谢、排泄速度减慢,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发生中*,特别是当使用有一定*性的药物时,一定要考虑药物因肝肾功能减退而代谢、排泄减慢,应适当减轻用药剂量、缩短用药时间,防止药物蓄积中*。

总之,由于机体状态异常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正常代谢,尽管究其责不在于药物本身,但却提醒我们临床用药多注意患者病理特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个体差异

一般而言在年龄、性别相近的情况下,多数人对某一药物的反应是相同或相似的,但也有极少数人对药物的反应与一般人不同,存在质和量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个体差异。

导致个体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个体差异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高敏性,有少数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仅用较小的剂量就会产生较强的药理作用,剂量稍大即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如附子的中*剂量大多在30g以上,但有报道在复方中仅用附片3g即发生中*,患者服药1小时后即觉舌、唇、全身肌肤麻木,发热,烦躁,恶心欲吐,胸闷气短,血压90/52mmHg,心率次/min,心律不齐,频发期前收缩,呈二联律、三联律,心电图检查结果为紊乱性心律(房性、室性、结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分析中*原因可能与患者的高敏性有关。

二是耐受性,与高敏性相反,有少数人对某些药物特别不敏感,必须用较大剂量才能产生应有的药理作用。如同为附子,有报道产生耐受性的患者煎服g而不发生*性反应。

三是特异质,如先天缺乏G-6-PD的患者在应用磺胺类、呋喃类等强氧化性的药物后即可能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和高铁血红蛋白症。中药也有类似的报道,如使用治疗量的胖大海2枚沸水泡服代茶饮,服后致小腹胀痛,尿血。分析发现虽然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但其母有服用胖大海尿血史。

五、精神因素

用药者的精神状态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都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安定、乐观的情绪,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克服、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心能使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稳定,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协调,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

烦躁焦虑、忧郁悲观、愤怒恐惧等情绪,能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降低药物的疗效。而对治疗药物信心不足,甚或怀疑药物的患者则不仅疗效欠佳,而且还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如有报道安慰剂可治疗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有效率达30%~40%,不但能改善主观症状,还能使胃酸分泌减少、血细胞增多。反之,患者消极怀疑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对药物或医生的怀疑可能诱发或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

六、种族与环境

不同种族的人体,在遗传和变异规律的支配下,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工作环境,如气候、水土、劳作方式、性情及饮食习惯等不同,其体质也不同。

因而对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及代谢速度不同。近年有研究表明,某些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速度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而且与种族有关。

此外,患者所处的环境,如居住条件、气象变化、温度湿度都能间接地影响或改变机体状况,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增强或减弱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炎热的夏季或热带地区应用发汗解表药剂量过大较冬季和寒冷地区容易导致汗出过多而发生虚脱;再如寒冷的冬季和高寒地区应用苦寒清热泻火药则容易损伤脾胃而导致食欲减退、腹痛便溏等症。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不是药物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