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溶血标本对检验项目的影响的临床意义
TUhjnbcbe - 2021/5/18 18:07:00
北京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210505/8918432.html

细胞膜,项目,影响

3.1谷草转氨酶(AST)


  人红细胞中的AST是血清中的38倍。当标本溶血时,势必引起血清中AST活性的升高,从而使溶血标本的结果明显高于未溶血标本。而AST主要是作为肝损伤的敏感指标,使其产生假阳性,故标本溶血应在报告中注明。


  3.2谷丙转氨酶(ALT)


  在肝细胞中较多当肝脏受损时此酶释放入血清使含量增加。红细胞内ALT含量是血浆的7倍。因此溶血后ALT含量测定值增高主要来源于红细胞内ALT的大量释放。可见与AST相比,溶血标本对ALT影响较轻。因此对标本的要求低一些。但在分析结果中仍要注意溶血的影响。


  3.3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


  胆红素试验一般采用重氮法测定,最后生成紫红色的偶氮胆红素,主要在波长为nm~nm处有光吸收。血红蛋白与重氮试剂反应形成的产物可破坏偶氮胆红素,溶血对重氮法测定胆红素存在负面干扰,使测定结果偏低,但该作用较轻微.而血红蛋白的测定波长nm~nm处的光吸收直接影响TBiL和DBiL。当溶血时血红蛋白大量进入血清使测得值偏高。


  3.4肌酐(CRE)


  笔者使用的是酶法测定CRE,应用肌酐氨基水解酶催化肌酐水解最终生成醌亚胺。醌亚胺的生成引起波长nm吸光度上升。吸光度的变化与肌酐含量成正比。而血红蛋白的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的作用。可促进醌亚胺的生成。且血红蛋白的光吸收(nm~nm)与醌亚胺的吸光度(nm)接近,二者是引起溶血标本肌酐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


  3.5尿酸(UA)


  本试剂是Trinder改进方法,尿酸经尿酸酶氧化通过过氧化物酶(POD)的作用最终生成醌亚胺,生成的醌类化合物在nm处有最大吸收峰。与血红蛋白的光吸收接近,故溶血标本对尿酸测定有一定影响,使测定值偏高。1、血钾红细胞内钾浓度为细胞外钾的20倍左右;

2、血磷红细胞内无机磷为细胞外磷的50倍左右;3、乳酸脱氢酶及同功酶红细胞内乳酸脱氢酶及同功酶为细胞外的倍左右;4、谷草转氨酶细胞内比细胞外高15倍左右。5、谷丙转氨酶细胞内比细胞外高7倍左右。6、胆红素溶血会使总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测定结果偏低甚至出现负值;(好像是升高才对)7、红细胞膜含有磷脂,溶血标本具有与血小板Ⅲ因子(磷脂)相似的凝血活性,能缩短溶血血浆的APTT值。8、但因红细胞中缺乏肌酸激酶、单胺氧化酶等,即使严重溶血也不致引起血清中这些酶活力的升高。


  3.6溶血原因与防止 
  溶血的原因主要为操作不当和抽血器具不合格造成。结合日常工作分析造成溶血的主要原因包括:(1)压脉带结扎时间过长,抽吸力过大。(2)抽血困难,采血进针不准,针尖在血管中穿来穿去造成血肿等。(3)注射器与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混入,在抽血中混入泡沫泡沫干燥破裂引起溶血。(4)离心速度过大或标本在运输过程中过度震荡或存血不当。(5)不合格的塑料制品,试管质量粗糙。因此在采血检验过程中必须注重操作规程。在报告检测结果时注意溶血的影响。对肉眼可的溶血标本应加以注明。临床医生对所检查的重要项目应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重留标本,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有利于病人疾病的正确诊断,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因此,溶血标本会对某些检验结果产生明显干扰和影响。护士在抽血时容易引起溶血的原因主要为①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到试管中,红细胞受外力而溶血;②采血时定位进针不准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③血液与抗凝剂混匀时,试管用力过猛或运输时动作过大;④相对试管中的抗凝剂来说采血量不足,由于渗透压的改变发生溶血;⑤静脉穿刺处用酒精消*,酒精未干即开始采血,可以发生溶血;⑥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产生泡沫,发生溶血;⑦皮肤穿刺时,为增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或从皮肤上直接吸血,都可以造成溶血。

医学检验资讯n

医学检验资讯:是集合检验公告,检验学术,检验职称等等相关基于一体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溶血标本对检验项目的影响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