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小小皮试也有这么多学问,身为护士的你清楚
TUhjnbcbe - 2021/4/9 6:57:00
医院订阅哦

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若抢救不及时,常危及患者生命,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时,需常规做皮试。对于青霉素来说,典型的阴性、阳性判断起来并无困难。

然而,病人由于年龄、种族、体质等差异,对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有时会出现较难界定的现象。该情况下,对标准掌握不准确可影响对结果的判断。临床上,许多护士为了规避风险而保守地判定结果,造成了假阳性、假阴性的结果,由此,导致了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工作中,类似护士小张遇到的问题,身为护士的你是否遇到过,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那次,小张的班上来了一个患儿,男,4岁,以“发热两天”为主诉入院,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医嘱开具美洛西林等药物静脉点滴。小张配制好青霉素皮试液到病房,询问得知患儿之前没有药物过敏史,家人也无药物过敏史,遂给予皮试。20分钟后,小张前去观察皮试情况,皮丘无明显变大,但周围皮肤发红,询问患儿无异常感觉。“护士,青霉素过敏很严重的,你要拿不定主意,赶紧多叫几个人来看看。”患儿家长提议。

于是,小张请来自己同组的小王护士协助判断。小王观察后给出了这样的意见:如果说结果为阴性吧,可皮丘似乎较之前有所变大,并且周围皮肤发红,如果说是阳性吧,皮丘范围又没有超过1厘米,且患儿之前住院时曾用过美洛西林,并没有过敏现象发生,此次皮试后患儿也没有自觉症状。思来想去,她也很为难。

于是两人又请来护士长协助判断。护士长先肉眼观察了一下,后用尺子测量了皮丘直径,然后,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皮丘看似有所增大,但并不符合阳性的判断标准,皮丘周围皮肤发红,不排除患儿皮肤柔嫩,做皮试时刺激所致,她认为阴性的可能性大。

鉴于家人高度紧张,她建议做生理盐水对照试验。20分钟后观察皮丘也有一些增大,周围皮肤颜色同样发红。综合分析,护士长判定该患儿皮试结果为阴性。缓慢静脉点滴美洛西林15分钟,患儿无不良反应,遂按正常速度点滴,至疗程结束,患儿也无不良反应。

依靠团队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判定,小张的做法无疑是明智的,这种慎重的作法也会对病患起到安抚作用。然而,该法在白班人多时间段是可行的,但是特殊时段,比如中午、夜班等一个人值班时,该怎么办?

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按标准做对比即可。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速传递,使病人接受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让证据说话,以证据指导临床工作,确保患者接受最优治疗,是护理工作者需要更新的理念。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具体到皮试结果来说每个人只有两种可能性,阴性与阳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临床上确实会有一些病人表现出非典型性,这时,教课书的指导意义毋容置疑,但教课书因过于笼统,护理人员在实践中仍有许多困惑。

年10月中华医学会发布《青霉素皮肤试验专家共识》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意见。《专家共识》对青霉素皮试给出了具体的判断方法,对于特殊人群(儿童)还提出了注入(0.02-0.03ml)的精确数量,符合人群特点,更便于操作。综合比较,个人认为专家共识的实际指导意义更大。

共识从注射部位、注入剂量、结果判断都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使大家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护理人员正确理解青霉素皮试阳性的意义,可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保证患者的安全。共识对皮试结果的解读,也为护理人员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关于皮试结果的意义,共识是这样解读的:

01

皮试阳性提示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等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达50%(33%-%),无生理盐水对照情况下假阳性率更高,临床上不宜使用青霉素类药物。

02

皮试阳性患者中仍有近半数属假阳性且特异性IgE抗体可随时间衰减(半衰期10-0d),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者50%在5年内不再过敏,80%在10年内不再过敏,因此,即便患者曾皮试阳性,若干年后这些患者仍可重复青霉素皮试,借以评估能否应用青霉素类药物。

03

既往青霉素皮试阳性患者,如无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在过敏史中应描述为“曾青霉素皮试阳性”,不应表述为"青霉素过敏"。

那么皮试阴性就一定安全吗?

答案非也。

01

青霉素皮试阴性仅表示发生过敏性休克等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风险较低,可接受青霉素类药物治疗,但仍有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风险,尤其在首次给药时。

02

青霉素皮试不能预测起疱性皮疹、大疱性表皮剥脱松解症以及溶血性贫血、间质性肾炎等Ⅱ、Ⅲ、Ⅳ型过敏反应。

03

青霉素皮试不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唯一措施,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给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不良反应以及备好抢救设备与药物,做好充分抢救准备同等重要。

病人千差万别,护理人员层次不同,药物质量参差不齐,由此造成了结果的不同,因此,做皮试时应尽量避免对结果有可能影响的因素。那么哪些因素可影响皮试结果呢?

01

药物的影响:抗组胺药物可影响皮试结果,皮试前应停用。全身应用一代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至少72小时,二代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氯雷他定)至少一周,抗组胺药鼻腔喷雾剂至少72小时,雷尼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应停用至少48小时,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可能影响对速发型过敏反应救治,皮试前应停用至少24小时,尤其在存在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可能时。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也可对结果造成干扰。

02

患者的影响:患者发热时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可导致判断为阳性;婴幼儿可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周期未成熟,造成假阳性;人体肾上腺分泌夜间较为低下,也易出现过敏反应。

03

配制操作过程中的影响:皮试液的质量浓度,不同皮试的溶媒、消*剂、注射部位、观察时间都可对结果造成影响。关于皮试液的配制,教课书及共识均提到以0.1ml含50U为标准。教课书以80万单位的青霉素为例介绍了配制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青霉素溶解后是需要占用一定体积的,也就是说,如果加入4ml的生理盐水,化出的溶液一定是大于4ml的,如果忽视该问题,必将造成皮试液的不准确,从而造成结果的不准确。

04

护理人员的影响:对判断标准掌握不严,仅靠肉眼观察而不用尺子量等因素皆可影响结果的判定,为了规避风险,采取保守方法也会对结果的判断产生影响。

基于此,做皮试时应排除上述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对结果的误判,所有护理人员应接受皮试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能正确配制皮试液,掌握皮试的部位、注入剂量、注入方法及结果判定。

做皮试与生理盐水对照均做到四定:定人、定量、定时、定部位。

定人:同一个人做皮试和盐水对照。

定量:不管是皮试还是盐水对照注射剂量均为同样的剂量。

定时:观察时间均为20分钟。

定部位:在对侧的同一部位,尽量减少假阳性的发生。结果判断时用尺子量,而非肉眼看。有成品皮试液,固然很好,但没有的情况下,也应通过各种办法,保证配制成合格的皮试液并按正确的方法做皮试。

皮试虽小,但所涵盖的专业知识并不少。护理工作中唯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护士在工作中认真践行标准,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小皮试也有这么多学问,身为护士的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