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云浮市新兴县人民法院审理、判决了一起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案,被告人梁某在养殖胡子鲶鱼(俗称“塘虱”)鱼苗的过程中非法使用呋喃唑酮(俗称“痢特灵”)被追刑责,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元。该案成了新兴县首例因用违禁药入刑的案件,梁某也成了新兴县内因用违禁药被追刑责的第一人。据悉,呋喃唑酮(俗称“痢特灵”)是一种硝基呋喃类抗生素,为广谱抗菌药。该药物残留会对人类造成潜在危害,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眼部损害和急性肝坏死等疾病。我国将呋喃唑酮列为禁止在食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销售、运输等过程使用的药物。禁用于所有食用动物,包括水产养殖动物,然而,却仍有水产业养殖户铤而走险继续违规使用呋喃唑酮。
铤而走险违规使用呋喃唑酮年3月初,被告人梁某在喂养胡子鲶鱼(俗称“塘虱”)鱼苗过程中投放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呋喃唑酮(俗称“痢特灵”),并把该批塘虱苗贩卖给在广州从化经营鱼苗场的邹某。该批次塘虱鱼苗经广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所以及广东省绿色产品认证检测中心检验,均检出呋喃唑酮代谢物,检验结果为不合格。案发后,被告人梁某被新兴县人民法院以犯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元。梁某也因此成为新兴县人民法院首个因用违禁药进行水产养殖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被告人。新兴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郭善伟介绍,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罪,是指违反我国食品卫生管理法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郭善伟进一步解释说,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罪主要表现为两种行为:一是行为人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行为。如果掺入有害物属于食品原料,如防腐剂等,则不构成本罪,如果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可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至于非食品原料是否有*、有害,要经过有关机关鉴定确定;二是行为人明知是掺有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而予以销售。即行为人虽未实施掺入有*、有害非食品原料的行为,但他明知是有*、有害食品仍予以销售。记者查阅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显示,“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郭善伟告诉记者,被告人梁某在鱼苗养殖过程中,违反规定投放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并将鱼苗销售,其行为已构成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罪。法院遂依法作出“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元”的判决。从罚款到刑事起诉违规用药问责升级“希望借此案例,提醒广大养殖户引以为戒,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避免触犯刑律。此外,要自觉做到规范养殖、规范管理,做到对广大消费者负责。”郭善伟说,与此同时,也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引导,提高养殖户的食品安全意识,消除用药误区。古语云:“民以食为天”、“病从口入”。如今,食品卫生与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为了预防和治疗家禽、畜和水产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类等化学药物,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在食品中由于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或者耐药性细菌种群的增长,将增加潜在健康安全问题。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建立起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制度。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年行动计划》,要求推动将食品等质量安全纳入地方*府绩效考核;同年6月23日,国办再次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要严格责任追究,上级*府要对下级*府进行年度食品安全绩效考核,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地方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评优创建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决定》是国家对食品行业严厉整治的转折点,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开始演变成一场自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的立体监管战争。与以往不同的是,《决定》要求加强行*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指出对涉嫌食品犯罪的案件,要及时移送立案,并积极主动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严禁罚过放行,以罚代刑,确保对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追究到位。“由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建立的制度来看,从罚款到刑事起诉,违规用药问责不断升级。”郭善伟表示,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链接国家禁用渔药知多D我国对于渔用药物进行监控最早可追溯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将包括孔雀石绿在内的5种渔用药物列为禁用药物。2年农业部将硝基呋喃类等药物列入到水产禁药范畴,3年又将水产品中的硝基呋喃代谢物纳入残留监控计划中。硝基呋喃类药物:在国际国内均为禁用渔药,人体长期大量摄食含硝基呋喃类药物的食品存在致癌可能。如:呋喃唑酮(俗称痢特灵)、呋喃西林(又名呋喃新)、呋喃它酮、呋喃那斯等。孔雀石绿:是化工产品,既是杀真菌剂,又是染料。有较大的副作用。它能溶解很多的锌,引起水生动物急性锌中*。更严重的是,孔雀石绿还具有高*、高残留及“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长期服用容易导致人体得癌症、畸变、突变等,对人类造成潜在的危害。抗生素药: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均是抗生素类药。长期从食品中摄入微量的抗生素,可降低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如氯霉素,对人类的*性较大,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造成过敏反应,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包括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此外该药还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及抑制抗体的形成。该药已在国外较多国家禁用。如何安全放心地吃鱼?①到正规的大型市场购买鱼类食品,要从感官上多加辨别,挑选鲜活的鱼,千万不能吃死的、看着不新鲜的、变了质的鱼。②要辨别鱼体内是否有孔雀石绿,一是看鱼鳞的创伤是否着色,受创伤的鱼经过浓度大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后,表面会发绿,严重的还长有青草绿色;二是看鱼鳍,正常情况下鱼鳍应该是白色的,而经孔雀石绿溶液浸泡过的鱼鳍也容易着色。另外,若是发现通体色泽发亮的鱼也该警惕。对于不易识别的鱼,在吃前要尽量浸泡,这样即使鱼经过了孔雀石绿溶液的浸泡,也可以稀释,减轻对人体的*害。③购买活鱼回家后可以用清水养上一两天;如果是已经杀死的鱼,也要尽量用淘米水浸泡5分钟以上或者清水浸泡个小时左右来去除*素。鱼千万不要长时间存放,吃的时候鱼鳃部分一定要洗净、去掉。做法上,尽量煮透、蒸透,不要生吃。南方日报新兴视窗记者梁桂婵通讯员刘春春
水产品“禁药”何以难禁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日发布通告称,该局在部分城市组织开展了经营环节重点水产品专项检查和抽样检验,结果合格样品为批次,合格率为9.5%,有69批次样品不合格。专项检查发现,鲜活水产品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禁用药物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合格样品中,孔雀石绿不合格46批次,硝基呋喃代谢物不合格2批次,氯霉素不合格3批次。
(2月27日《经济日报》)
随着抽检结果的公布,水产品消费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社会
水产品养殖环节乱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药物,这些残留物质进入人体后,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性,对人体危害极大。近年来,因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引起的水产品安全问题,已受到广泛
尽管我国明文规定在水产养殖业中禁止使用孔雀石绿,但0多年过去了,孔雀石绿等禁药仍没有在水产养殖业中销声匿迹。事实证明,自20年以来,全国多地的卫生检疫检验和疾控部门抽检数据中,均有检出孔雀石绿的记录,这次被检出的69批次不合格样品即是一个例证。
应当承认,我国打击动物性食品使用违禁兽药的行动一直在进行,但由于孔雀石绿等兽药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效果明显,易于获取,实际上不少地方在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品贩运中仍普遍使用。一方面,使用孔雀石绿给活鱼“防病”,一直都是水产行业内部心照不宣的“秘密”。由于当前水产养殖密度之高,早就超出了正常水体承受的范围,鱼虾蟹贝之类易生病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养殖户往往依靠大量投药的方式保证“不减产”,而“成本低廉、效果明显”的孔雀石绿就广受“青睐”。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就这次公布的情况看,水产品运输、销售环节违规“用药”现象较为乐观,批次样品中只有批次不合格。另一方面,由于只是规定禁止在动物性食品中使用孔雀石绿等物质,而孔雀石绿作为一种染料,都可以公开销售,购买这些产品也没有任何限制。在实体店里、电商平台上,各个品牌的孔雀石绿试剂都可以随意购买,养殖商、批发商、零售商能够轻易获取并添加在水产品中。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更严格的监管措施出台,可以预料水产品商家绝不会改变现在的“违规添加”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监管部门应当更进一步地承担起“守护者”的责任,面对“水产品添加禁药”成风的局面,除了要重拳出击、严查严打之外,还要着手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推广实施产地标识准入制,给水产品贴上特有的“身份标签”,若日后检测出问题来,直接可以“追溯”到源头,依法让违规者付出应有代价。同时,探索建立互联网兽药销售监管联动机制,对在实体店、网络销售孔雀石绿等具有抗生素功能的禁用化合物,建立实名购买和流向登记制度,实施严格管控。唯有如此,水产品“禁药”方能禁而有止。(来源:中国质量报,作者:廖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