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如何有效解读肝功能检测指标
TUhjnbcbe - 2021/3/13 18:54:00

做为普通人如果能够了解一些有关于肝功能检测指标的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肝功能健康状况,做好保肝护肝工作有非常好的意义。

与肝功能有关的十七项检测指标

肝功能检测主要包括十七项: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谷草比值、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球蛋白(GRP)、白/球比值(A/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甲胎蛋白(AFP)、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根据这十七项指标的检测数据基本可以判断肝的健康状况。

肝功能十七项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01谷丙转氨酶(GPT)

学术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写(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尤以肝细胞为最,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倍。肝细胞内谷丙转氨酶的浓度比血清高0~倍。只要有1%的肝细胞坏死,便可使血中酶活性增高1倍,因此转氨酶(尤其是GPT)是急性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标志。正常值是0-40u/L,如果出现肝炎药物中*阻塞性*疸、肝变性硬化、胆管炎、胆管瘤都有异常偏高。

0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俗称谷草转氨酶,缩写为AST或GO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正常时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含量较低,但相应细胞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浆内的谷草转氨酶释放入血,故其血清浓度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正常值是0-37u/L,如果出现各种肝病、心肌梗塞早期、肝细胞坏死变性、肝硬化、肝癌等疾病谷草转氨酶都异常偏高。

03谷丙/谷草比值

谷丙/谷草正常比值是1.5-2.5:1,当比例小于1时称为倒置、是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特征之一。

04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γ-谷氨酰转肽酶的作用是催化谷胱甘肽和氨基酸反应,生成谷氨酰氨基酸和半胱氨酰甘氨酸,正常值是0-50u/L,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胆道感染、肝硬化、心肌梗塞都异常偏高。

05碱性磷酸酶(ALP或者AKP)

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正常值是15-u/L,ALP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疸的鉴别诊断。病理性升高主要有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阻塞性*疸、急/慢性*疸型肝炎,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06血清总蛋白(TP)

血清总蛋白是血清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一类物质,可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两类。正常值是60-80g/L。增高:各种原因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呕吐、腹泻、高热、休克);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等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和某些慢性感染造成球蛋白(多克隆)升高的一些慢性病等。降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水钠潴留、怀孕后期、肾病综合征、慢性胃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烧伤、蛋白丢失性肠病、营养不良及消耗增加、蛋白合成障碍,如肝细胞病变,肝功能受损等。

07血清白蛋白(ALB)

血清蛋白是血液中脂肪酸的携带者,每一个蛋白分子能携带七个脂肪酸分子。这些脂肪酸分子结合在蛋白的缝隙中,它们富含碳的尾部埋藏在里面安全地避开周围的水分子。血清蛋白同样能够携带许多其它的不溶于水的分子。尤其是血清蛋白,能够携带着许多药物分子,比如布洛芬。正常值是35-55g/L,总蛋白和球蛋白增高、白蛋白正常或异常表示肝硬化、肝损害。

08血清球蛋白(GRP)

别名免疫血清球蛋白,血清球蛋白由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合成。普通免疫球蛋白,人血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γ-Globulin含有健康人群血清所具有的各种抗体,因而有增强机体抵抗力以预防感染的作用。主要用于免疫缺陷病以及传染性肝炎、麻疹、水痘、腮腺炎、带状皰疹等病*感染和细菌感染的防治,也可用于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内源性过敏性疾病。正常值是25-35g/L,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表示都有肝硬化、肝腹水或肝癌。

09白/球比值(A/G)

正常值是1.5-2.5:1,当比值小于1时,称为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部分肝癌也可出现。

10总胆红素(TBIL)

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胆红素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代谢产物,有*性,可对大脑和神经系统引起不可逆的损害,但也有抗氧化剂功能,可以抑制亚油酸和磷脂的氧化。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疸的重要依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总胆红素(totalbilirubin,TBil)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间接胆红素是指不与葡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难溶于水,不能通过肾随尿排出。间接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溶于水,能通过肾随尿排出体外。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肝细胞对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三个过程,其中任何一个过程发生障碍,均可引起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出现*疸。正常值是5.1-19μmol/L(急性*疸型肝炎活动性肝炎肝坏死、肝癌、胰头癌都异常偏高)。

11直接胆红素(DBIL)

正常值是1.7-6.8μmol/L,有结石病、肝癌、胰头癌等出现时都会偏高。

12间接胆红素(IBIL)

正常值是1.71-11.97μmol/L,有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反应、新生儿*疸、疟疾出现时都有异常偏高。

(1)肝脏疾病

某些恶性疾病也会导致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偏高,如急性*疸型肝炎、急性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2)溶血性贫血

人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血中间接胆红素过多时,超过了肝脏的转化能力,使间接胆红素在血中滞留,从而引起血中间接胆红素偏高,这种情况也被称之为溶血性*疸,患者通常会有皮肤发*、巩膜发*、尿色发*症状。

(3)血型不合输血

当输入血型不合的血液,会导致溶血,使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从而导致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偏高。

(4)肝细胞*疸

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

(5)其他

严重烫伤、败血症、疟疾、脾功能亢进、恶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铅中*、新生儿生理性*疸、药物性*疸、体质性*疸、哺乳性*疸等。

13甲胎蛋白(AFP)

一种糖蛋白,它属于白蛋白家族,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囊合成。甲胎蛋白在胎儿血液循环中具有较高的浓度,出生后则下降,至生后2~3月甲胎蛋白基本被白蛋白替代,血液中较难检出,故在成人血清中含量极低。甲胎蛋白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功能、作为生长调节因子的双向调节功能、免疫抑制、T淋巴细胞诱导凋亡等。甲胎蛋白与肝癌及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中均可表现出较高浓度,可作为多种肿瘤的阳性检测指标。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正常值是20μg/L(原发性肝癌绝大多数大于25μg/L以上)。

14总胆固醇(TC)

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人群总胆固醇水平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总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肝脏是合成和贮存的主要器官。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其血清浓度可作为脂代谢的指标。正常值3-5.69mmol/L左右,国内外专家推荐成人理想胆固醇值为5.2mmol/L。

15高密度脂蛋白

主要由肝脏和小肠合成,是脂蛋白中体积最小的一种。它的主要功能是将肝外组织中过多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代谢,以防胆固醇在这些组织中过多地聚集。现代研究证实,高密度胆固醇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冠心病病死率的作用。男性正常值1.16-1.42mmol/L,女性正常值1.29-1.42mmol/L

16低密度脂蛋白

由中间密度脂蛋白在肝脏内转化而来的,肝脏也可直接合成、分泌少量低密度胆固醇。它的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转运到肝外组织细胞,满足它们对胆固醇的需要。低密度脂蛋白是所有血清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正常值1.68-4.53mmol/L.

17甘油三酯(TG)

一种有机物,是脂质的组成成分,化学式是(RCOO)3C3H5,是甘油和3个分子长链脂肪酸所形成的脂肪分子。脂质组成复杂,除甘油三酯外,还包括胆固醇、磷脂、脂肪酸以及少量其他脂质。血浆中的甘油三酯的来源主要有两种:①外源性:由食物中摄取的脂肪于肠道内,在胆汁酸、脂酶的作用下被肠黏膜吸收,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合成甘油三酯。②内源性:体内自身合成的甘油三酯主要在肝脏,其次为脂肪组织。甘油三酯的主要功能是供给与储存能源,还可固定和保护内脏。血清甘油三酯测定是血脂分析的常规项目。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甘油三酯保持着动态平衡。血清甘油三酯的正常参考值:0.45~1.69mmol/L。

(1)增高

甘油三酯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受年龄、性别和饮食的影响。血清甘油三酯增高可见于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饮食大量甘油三酯和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和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糖原贮积病等。

(2)降低

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肝功能严重低下、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脑梗塞、营养不良、先天性α-β脂蛋白血症等。

肝五项俗称为乙肝两对半

乙肝“两对半”是一个大众词汇,一般从医学学术来讲,严格的叫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检测。两对半指的五项,第一对就是指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第二对就是E抗原和E抗体。“半”指的核心抗体。乙肝两对半主要是反应身体内是否感染乙肝病*,要想全面了解感染的情况,要配合HBVDNA的检测,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真正病*在身体复制的情况。医院最常用的检查是否感染乙肝病*(HBV)检测血清标志物。在乙型肝炎病*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又称“乙肝五项”。因为乙肝“两对半”老百姓便于掌握,老百姓也习惯跟着一块叫“大三阳”、“小三阳”、“两对半”,这样适于大众通俗的称呼,在医学病例上不允许这样写的。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是乙肝病*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的标志。在感染乙肝病*2个月~6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周~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它的出现表明是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急性乙肝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携带者表面抗原可持续阳性。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

是对乙肝病*免疫和保护性抗体。它的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但已经排除病*,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但也有少数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又发生了乙型肝炎,这可能是由于不同乙肝病*亚型感染或是体内的乙肝病*发生了变异。

3e抗原(HBeAg)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的体内可查出e抗原,它的阳性说明乙肝病*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4e抗体(抗HBe或HBeAb)

它的阳性表明患者的传染性降低,病*复制降低或缓解。也有个别人e抗体阳性,病情迁延不愈,多为感染了变异的乙肝病*所致。

5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它的滴度高,表明乙肝病*正在复制,有传染性,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低滴度的核心抗体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有效解读肝功能检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