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生活虽苦,蓝天白云,定会如期而至~跨年夜《送你一朵小红花》催泪上映,影片围绕两个抗癌家庭,两段特殊又有交集的人生轨迹徐徐展开。引人泪目的同时,观众也不禁开始思考:面对死亡与离别,我们该如何泰然处之?送你一朵小红花,
奖励你人生第一回积极主动
我这个人走路喜欢挨边走,我坐公交车必须得缩在最后一排,我不想跟任何人产生联系,我怕我刚把我的真心掏出来,我就死了。电影主人公韦一航起初叛逆幼稚,丝毫不理解家里人省吃俭用为他看病的良苦用心。他总认为“自己是最先死的那一个”,他从不怕失去。直到女主角马小远出现在了自己的生命中,韦一航第一次明白了患者周围人的感受——害怕失去。某天夜里他借着醉酒说出了心里话,死亡如影随形,他不敢交出真心,因为他恐惧死亡。英国临终关怀医生凯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Mannix)认为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如何谈论死亡这个字眼,所以干脆缄口不言。结果大家在面对亲人死亡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死亡到底多近多远。其实死亡可能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可怕,正常死亡是一个平和的过程。即将辞世之人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变得疲惫,睡眠的时候多,清醒的时候少,最终处于无意识状态……我们可以感知到死亡,可以为之做准备,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安慰。如果死亡随时可能到来,我们能做的便是爱和珍惜,永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这部电影给观众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从影片开始韦一航家琐碎的日常细节,到片中配角的人生百态,真实二字贯穿始终。即便电影最轻快愉悦的情节依然挥不去癌症投射的阴影。罗曼罗兰有句经典名言“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当你看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为了支撑家庭在周末偷偷开网约车的父亲;为了给儿子多省点医药费,和保安讨价还价的母亲;靠着录音与客户交流,就算被投诉也坚守岗位的聋哑人外卖员;每日风雨无阻在街头等待走失的孙子回家的奶奶……韦一航、马小远,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汇集成了这样的“超级英雄”。韦一航内心深处是如此希望当一个抛却病痛的正常人,却不断被病魔提醒自己与他人的特殊之处。男女主跳广场舞,提前体验老年生活那一幕让观众们垂泪。那一刻,他们体会到当正常人的快乐。和那些人一样老去,对这两位癌症患者而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恋生恶死是人之常态,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任地位与金钱都无法改变个体生命必死的事实。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恐惧、沮丧、忧伤是人之常情。现世的花红柳绿、死亡过程的挣扎抗拒和对于来世的困惑迷茫都是死亡降临时不可避免的纠结。但无论如何纠结,我们还是要迈过那一道门槛,去远方遨游。韦一航逐渐打开尘封颓败的心,与父母和解的情节更是将本片推向另一个节点。亲情线作为爱情线的辅助,零星点缀在影片各个部分,是这部影片出彩之处。母亲对着车窗外前来讨钱的乞丐无端发火,激动质问:“你孩子生病了吗?有手有脚的你为什么不去赚钱养她?”尽管如此,最后还是掏出了块送给同为女性的乞丐母亲。短短几分钟,就将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却又满怀善良之心坚忍不拔的母亲形象演活了。父亲因为韦一航脱口而出的“不如去死”动手打了儿子,却又在得知他去吴晓昧店里过夜时,第一时间拎着一大袋药急匆匆去找他,慌张又窘迫地嘱托儿子每一种药的用法用量。我们每个人生来就与家庭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家人因为爱无偿付出,也希望我们能因为爱而善待自己。人活着都会经历失去,面对这种害怕最有利的反击,就是要认真活好每一秒钟。人不管有病没病,有胆没胆,活的是个精气神儿我从五岁就大把大把吃药,那会儿我就知道,活着,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一个癌症患者都想像正常人一样活着,韦一航如此,马小远和其他癌症病人亦是如此。影片一开始,韦一航认为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不愿社交,不愿与癌友会其他患者有更多交集,甚至对含辛茹苦为自己四处求医问药的父母诸多抱怨与牢骚。而马小远这样一位“从五岁开始就大把大把吃药”的癌症患者却依然对当下生活抱有期待与热爱。恰恰是对待癌症与死亡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激发了本片的矛盾。当两段看似互相平行的生活轨迹逐渐产生交集,韦一航的人生观也在一点点改变。他对生活不再垂头丧气,学会了体谅父母,关爱朋友,努力融入周围的环境。天真烂漫乐观的少男少女在一次次充满鱼香肉丝香气的“登顶珠穆朗玛峰”、满是下水道味的“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幼稚行为中,最终明白了如何从容面对生活的不幸,找到生命价值的真谛。修复健康,也需滋养心灵
蓝天白云,定会如期而至。年,哈佛大学哲学家乔赛亚·罗伊斯(JosiahRoyce)写了《忠诚的哲学》(ThePhilosophyofLoyalty)一书,本书着重探讨了生命的价值。我们都追求一个超出我们自身的理由,这是人类的一种内在需求。这个理由可大至家庭、国家和原则,亦可小至一项建筑工程,抑或照顾宠物。在给这个理由赋予价值的过程中,我们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罗伊斯评述道:“如果我们看不见内在的光明,那可以试一试外在的光阴。”我们都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