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主要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是急救和临床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输血既要求安全,又要有效。
输血的目的
01补充血容量,增加心排出量,提高血压,促进循环,用于失血、失液引起的血容量减少或休克。
02增加血红蛋白,促进携氧功能,用于纠正贫血。
03供给各种凝血因子,有助于止血,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
04增加白蛋白,用于纠正低蛋白血症,维持胶体渗透压,从而减轻组织渗出和水肿。
输血的方法
牢记三查与八对!
“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即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由两位护士仔细进行“三查、八对”确定无误,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掌握输血速度。
不同人群输入速度当然不同。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ml/min;急性大量失血需快速输血时输血速度可达50~ml/min;老年体弱、婴幼儿及有肺、心功能障碍者输血速度宜慢1~2ml/min;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15min前要慢(2ml/min)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要根据需要调整速度,无论什么情况一袋血必须在4h内输完。
当然,除了保证这些外,输血前、中、后,都会有有医护人员进行双人查对,密切观察输血反应。
输血的成份及适应症
所谓成分输血是将血液分离后精制成高浓度的血液制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对症输注科学的输血疗法。
01浓缩红细胞或压积红细胞
适用于再障、慢性失血性贫血,心、肝、肾疾病患者需要输血时。
02洗涤红细胞
适用于反复输血时对输用白细胞、血小板有反应者;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者;冷凝集素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要大量多次输血者;高血钾、肾功能不全者等疾病。
03浓缩血小板悬液
它适用于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机能紊乱所致凝血障碍等症。
04血浆
目前在国内应用量较大,它适用于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大量输血等。
常见的输血反应
常见的输血反应包括:
01发热反应
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2h内发生,有畏寒或寒战、发热、体温可达40摄氏度,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1-2h后缓解。
02过敏反应
大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将结束时。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03溶血反应
这是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其常见原因为误输AB0血型不配合的红细胞所致,少数可能由于血液在输入前处理不当如血液保存时间过长,温度过高或过低,血液受剧烈震动或误加入低渗液体致大量红细胞被破坏所致。
典型临床表现为输入异型血l0~20ml后,病人即感头痛、胸痛、心前区压迫感、全身不适、腰背酸痛、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急迫、脉搏细速,甚至休克;随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及异常出血。若未能及时有效地纠正休克,则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
麻醉中的手术病人由于无主诉症状,其最早征象是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手术野渗血和血红蛋白尿。
04细菌污染反应
细菌污染可能发生。这由于采血期间无菌技术不严或采集了无症状的菌血症供者的血的缘故。临床表现:输注部位疼痛、呕吐、恶心、恶寒、发烧、高热、寒颤、心动过速。
05其它
如空气栓塞、微血管栓塞、氨中*等也应注意防止。
总之,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救治手段,具有其它任何药物不可替代的疗效,在现代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输血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要创造安静的输血环境。环境是病人获得心理需要的外部条件,接受输血的病人尽管在生理和病理上对血液有所需求,但他们看到血液时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尤其是急性大出血的病人,对输血即渴望又害怕。应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避免急救时的慌乱、环境的噪杂,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稳定患者的情绪,以取得其良好的合作,有利于治疗。
输血病人常见的心理
01认为接受输血治疗就意味着病情严重,自己的疾病产生悲观失望心理,忧心忡忡和多思多虑的心理。
02担心血液是他人之物,成分复杂,输入至自己的体内,会不会产生副作用。
03害怕因输血而传染别的疾病,病人在输血时会出现多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04担心血液质量,尤其是曾发生输血或者患过输血传播疾病的病人,对接受输血特别谨慎和敏感,思想负担加重。
05多次输血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对输血比较坦然,但部分病人会产生依赖心理。
对于这些心理问题,有哪些心理护理对策呢?
首先帮助患者保持平稳安定的情绪,对精神高度紧张的病人,输血过程中要勤巡视,多观察和有必要的陪伴病人,满足其心理需求,以解除其不必要的焦虑。
护士的态度要和蔼,技术要熟练,使患者从护士的护理行为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中,建交信任和安全感。
对于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护士对病人和疾病的状况了解得越多越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针对病人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护。
当然输血前做好宣教工作,采取各种方式向病人介绍输血的有关知识及输血对恢复健康的意义。
对输血有依赖心理的患者应讲明输血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只是一种代疗法,鼓励病人从全方位配合治疗。
输血反应的心理护理
病人一旦发生输血反应,除护理技术上积极处理外,要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
首先要稳定病人的情绪,护士自己不要惊慌失措,动作要稳重,要耐心解释输血反应很快会得到控制。发生严重输血反应时,护士要陪伴在床边,一边观察,及时处理,还可让病人得到安慰。当症状得到控制时,可以提醒病人注意感觉好转,使病人进一步减少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输血后的心理护理
输血常有明显的短期效应,所以在输血完毕时,护士应充分利用这一效应,激励病人输血后情绪稳定,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疾病的康复。
END(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稿:周诗雨
排版:罗丹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