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健康,是在环境和生态恶化的背景下,以一个更全面而时尚的科学,整合我们评估和监测生态系统和健康相关的问题的期望”---Rapport,
按我国现行的《兽药管理条例》规定,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含药物饲料添加剂。主要包括:血清制品、疫苗、诊断制品、中药材、中成药、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外用杀虫剂、消*剂等。
为保障畜禽家畜的健康生长而使用兽药是畜禽养殖业中的常见举措。低剂量的兽药可以通过生物化学作用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代谢活性,被广泛用于预防及治疗微生物疾病,避免经济损失。除治疗目的外,兽药可用作生长促进剂以改善动物生长性能,以提高饲料效率和增加食物生产的体重,帮助确保动物食品的供应。非治疗目的往往是兽药使用的最常见原因,相比被用作药物,兽药更多地作为饲料添加剂被应用到家禽家畜的饲养当中。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兽药残留联合立法委员会的定义,兽药残留包括活性化合物的母体形式(即兽药化合物本身或其无活性前体)及该活性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和转化产物。部分兽药代谢产物也具有生物活性,可以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转化回母体化合物。由于治疗动物疾病时乱用药物或为刺激动物生长添加过量药物至饲料中,不按规定乱用和滥用兽药是导致动物和各类环境中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
在集约饲养家禽家畜中的使用是兽药进入陆地环境的主要途径。许多研究表明,被动物体摄入的兽药只有小部分在动物体内的组织细胞中被代谢转换为其他物质,其余大部分兽药都以母体的形式随动物粪便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当粪肥大量施用于农田时,残留于粪便中的兽药便进入到土壤环境中,可以被土壤吸附保留,并进一步通过冲刷、径流和渗透等方式扩散到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水体环境。研究人员已经在各大洲的水生环境中检测到超过种不同类别的兽药及超过种的兽药转化产物,某些药物的浓度甚至高于一些国家所规定的安全剂量水平。在年至年的文献研究报道中,我国土壤样品中共检出44种抗生素,抗生素残留水平范围为1.55μg/kg至1.85mg/kg,主要来源于粪肥或生活污水的施用及污染土壤的再利用。
兽药对生物体的效应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所有外源化合物都可能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可以发生在任何生物层次上,即外源性药物破坏生物体内原有平衡,对生物体造成直接影响。如,磺胺类药物可以导致溶血性贫血、急性肝损伤等疾病,并容易引起过敏人群皮肤反应;磺胺二甲基嘧啶的摄入会导致雄性和雌性小鼠中甲状腺滤泡细胞腺瘤的数量依赖性增加。第二类效应包括内分泌干扰物,即剂量很低的化学物质就会干扰激素的分泌及其正常功能。第三类效应归因于抗生素的作用,即兽药的广泛使用对环境中生物耐药性发展造成影响。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已从环境来源中分离出来,表现出一种或多种抗药性。动物机体长期反复接触某种抗菌药物后,其体内敏感菌株受到选择性的抑制,进而会导致耐药菌株大量繁殖。残留在动物源性食品表面或其中的抗菌性药物进入人体肠道后,会导致肠道中原本的微生物菌群失衡甚至紊乱,同时有可能促进耐药致病菌的出现,导致治疗药物失效。
除对靶标生物外,大部分兽药进入环境后都对非靶标生物体有一定的影响。兽药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且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的。很多兽药被证实具有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如雌激素、硝基呋喃类、喹恶啉类、卡巴多司和砷制剂等都已被证明具有致癌作用。抗菌剂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的降解产物已经被证明是致癌和致畸的;巯基苯并噻唑是一种含汞化合物抗菌剂,可引起肝脏和肾脏损害。
研究发现,在食用经废水灌溉的农作物产品后健康人群会排出卡马西平及其代谢产物,这表明人类可以通过摄入废水灌溉的农作物而无意识地吸入部分药物。长期食用兽药残留超标的食品后,体内蓄积的药物浓度达到一定量时会对人体产生多种急慢性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农药的类激素作用被广泛报道,可能导致人类乳腺癌和睾丸癌的发病率增加以及精子数量减少。近年来人群中肿瘤发生率不断升高,人们怀疑与环境污染及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有关。因此,为了在人类和环境健康方面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需求以及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性,研究环境中兽药的行为、归趋及其生态*性十分重要。
年我国颁布了《兽药管理条例》,从法规上开始规范兽药产业链,涉及其生产、使用和销售,以此来强化对兽药市场的监管。年,为了遏制动物源食品生产中的药物滥用,*府规定了仅限持照兽医开具处方才能用于控制、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种兽药。现行水产品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主要是《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和《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明确规定了兽药最高残留限量,以保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因此,开展兽药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及建立相关的标准指南非常必要。“人-动物-环境”的全健康概念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