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卵*囊:胚胎期最早出现的造血场所。出生后主要的造血器官是骨髓。肝脾造血称为髓外造血。
二、造血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集落刺激因子CSF可刺激造血。
第二章贫血概述一、诊断标准:男性:20g/L,女性:0g/L,孕妇:00g/L。
二、分类
、细胞学分类
MCVMCHC常见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3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细胞性、肝疾病
正细胞性贫血80--35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80<32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记忆:大常有病、正再溶血、小铁蛋。
2、贫血的分度:成人:轻度:大于90;中度:60-90;重度:30-59;极重度:30。
三、病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①体内缺少维生素B2与叶酸,导致巨幼贫。②缺铁性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四、临床表现
、头痛、眩晕、萎靡、眼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2、苍白:皮肤、黏膜的主要表现。
3、呼吸加深加快。
4、消化不良、食欲减低。
5、分娩大出血时可导致垂体缺血坏死而发生席汗综合征。
五、诊断
、血常规:红细胞大小及血红蛋白。
2、骨髓检查
第三章缺铁性贫血一、是最常见的贫血。
二、铁代谢
、铁离子来源:衰老红细胞。
2、铁离子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
3、Fe2+需经过铜蓝蛋白氧化为Fe3+,与转铁蛋白结合,转运到组织或细胞,再与转铁蛋白分离,还原为二价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多余的铁以铁蛋白或含铁血*素的形式贮存。
三、病因
、需铁量增多。
2、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
3、铁丢失过多:如慢性失血。
四、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组织缺铁的表现(异食癖、反甲(匙状甲)、口腔炎、舌乳头萎缩)
五、实验室检查
、血象:MCV:小于80,MCH:小于27pg,MCHC:小于32,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涂片:中央淡染区扩大。
2、骨髓象: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核老浆幼”。
注:巨幼贫:“老浆巨核”。
3、铁代谢
贮铁指标(铁蛋白、含铁血*素)降低。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
4、卟啉升高。
5、血清转铁蛋白受体>26.5nmol/L,可确诊缺铁。
六、鉴别诊断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铁利用障碍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血清铁升高、含铁血*素颗粒增多,铁粒幼细胞增多。
2、海洋性贫血:靶形红细胞。
3、慢性病性贫血:贫血为小细胞性。血清铁蛋白和骨髓小粒含铁血*素增多,血清铁、血清铁饱和度、总铁结合力减低。
4、转铁蛋白缺乏症: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含铁血*素均明显降低。
七、治疗
、最重要: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首选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维生素C可增强铁剂的吸收。
3、有效的表现是网织红细胞开始增高,血红蛋白2周开始增高,8周正常,血红蛋白正常持续使用4-6个月。
注:儿科补铁后:2-24小时细胞内含铁酶升高。
4、注射使用右旋糖酐铁。
第四章巨幼细胞性贫血一、DNA合成障碍导致的贫血为巨幼细胞贫血。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缺乏维生素B2与叶酸。叶酸作为辅酶为DNA提供一碳基团。
注:维生素B2在体内以甲基钴胺素形式存在。
三、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舌面呈牛肉舌样。
2、维生素B2缺乏:抑郁、失眠、记忆力下降、谵妄、幻觉、妄想甚至精神错乱、人格变态。
四、实验室检查
、血象:大细胞性贫血:MCV、MCH均增高,MCHC正常。为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片中可出现点彩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2、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老浆巨核。
3、维生素B2小于74pmol/L,叶酸小于6.8mnol/L。
五、诊断
叶酸或维生素B2治疗一周左右网织红细胞上升,可考虑叶酸或维生素B2缺乏。
六、治疗
、口服叶酸
2、肌注维生素B2,每次μg,每周2次,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治疗维持半年到年。
第五章再生障碍性贫血一、定义:再障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二、病因
药物:苯、保泰松、磺胺类、氯霉素、化疗药。
记忆:笨保安绿化。
三、临床表现
、表现为三系细胞减少。红系:贫血,白系:感染,巨核系:出血。
2、再生障碍性贫血绝对不出现肝脾脏肿大。
四、实验室检查
、血象:三系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重度减低,淋巴细胞及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升高,骨髓小粒皆空虚。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巨核细胞减少(巨核细胞是血小板的前身)。
注:三系减少+骨髓增生活跃=白血病。
3、发病机制检查
CD4/CD8比值减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强阳性。
注:HIV侵犯的是CD4细胞,
五、鉴别诊断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态造血现象。
3、急性白血病:原始粒、单、或原(幼)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六、治疗
、血红蛋白低于60g/L,可输血。
2、免疫抑制治疗: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用于重型再障,机制为抑制T细胞,使造血功能恢复。
3、促造血治疗:雄激素。
第六章溶血性贫血
一、定义: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出现的贫血为溶血性贫血。当溶血发生而骨髓能够代偿,可无贫血,称为溶血状态。
二、临床分类
、红细胞异常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①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小红摸球睡)
②红细胞酶缺乏:葡萄6-磷酸酶缺乏症(蚕豆病)、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酶豆病)
③珠蛋白生成障碍:海洋性贫血。(珠海)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与抗体有关,机制:红细胞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时进入脾脏、导致脾脏无法识别破坏过多。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
三、发病机制
、红细胞破坏增加
()血管内溶血:游离的血红蛋白与结合珠蛋白结合,未被结合的血红蛋白从肾小球滤出,形成血红蛋白尿。
(2)血管外溶血:红细胞被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消化。原位溶血是指在骨髓被破坏,也是一种血管外溶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2、红系代偿性增生
四、临床表现
急性(血管内溶血):腰背及四肢酸痛+头痛、呕吐、寒战+高热、面色苍白、血红蛋白尿、*疸。
慢性(血管外溶血):贫血、*疸、脾大、绝对不会出现血红蛋白尿。
五、诊断
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可见中晚幼红细胞。
六、分类的确诊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变形性和柔韧性降低,当通过脾脏时被破坏,出现血管外溶血性贫血表现。渗透脆性试验阳性。治疗:脾切除。
2、蚕豆病:为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阳性,属于细胞酶异常,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最可靠。
3、海洋性贫血:珠蛋白链合成受抑制。
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温抗体型
为慢性血管外溶血。以贫血、*疸、脾大为特征。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治疗:激素首选。
注:新生儿溶血病确诊为:改良Commbs试验
(2)冷抗体型
治疗:保暖。输血时血制品预热至37度。
5、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血管内溶血)
()血红蛋白尿为首发症状。特点:三系减少+血红蛋白尿。
(2)确诊:Ham试验(酸溶血试验)阳性。
(3)FLAER是PNH检测的新方法,更敏感,更特异。
第七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一、血细胞病态造血,可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
二、病因:骨髓病态造血,在骨髓原位或释放入血后不久被破坏,导致无效造血。
三、分型:FAB分型(英法美分型)
RAEB-t:出现棒状小体(Auer小体)
注:棒状小体也见于白血病M3型,粗棒见于急粒,细棒见于急单。
四、临床表现:三系减少:贫血、感染、出血、肝脾肿大。
注:三系减少,肝脾不大见于再障。
五、诊断:
骨髓象特点:原始细胞小于30%可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注:原始细胞大于30%可诊断白血病。
六、治疗
全反式维A酸和,25-(OH)2-D3。
第八章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A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2)慢性白血病C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2)慢性髓系白血病CML
第一节急性白血病
一、急性白血病是恶性克隆性疾病,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可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脏器。
二、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的FAB分型
M0-M7,最有意义的为M-M7
()M:未分化型
(2)M2:部分分化型
(3)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象:≥30%可诊断,易发DIC。
(4)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象:粒细胞、单核细胞均为≥20%可诊断。
(5)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象:原单核细胞≥80%。
(6)M6:红白血病,骨髓象:幼红细胞≥50%
(7)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记忆:你不要一(M)味(未分化)而(M2)补(部分分化)
三(M3)年了早该有(早幼粒细胞)了
四(M4)年前把礼(粒细胞)单(单核细胞)都收了
我(M5)担(单核细胞)心六(M6)月的红(红白血病)花
能否带来巨大的(巨核细胞)希(M7)望。
三、临床表现
、三系减少:贫血+感染+出血+肝脾肿大。
感染以口腔炎、牙龈炎、咽颊炎最常见,最常见的致病菌为格兰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伯杆菌。
颅内出血为白血病最主要的死因。
2、浸润表现
()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见于急淋ALL。
(2)胸骨压痛。
(3)眼部绿色瘤见于急粒AML。
(4)口腔增生,皮肤隆起、变硬、紫蓝色结节,常见于:M4、M5。
(5)中枢神经系统是白血病最常见的髓外浸润部位,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颈强直、抽搐、昏迷,可发生在治疗后缓解期,急淋ALL最常见,尤其是儿童。治疗:鞘内注射甲氨蝶呤,中*用四氢叶酸解救。
(6)一侧睾丸无痛性肿大,多见于急淋ALL化疗缓解后的幼儿或青年。治疗:双侧照射、放疗。
总结:急淋浸润表现为脾大、中枢神经系统、睾丸。
记忆方法:小林脾气大,爱动脑,高傲。
四、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增多,>0×09/L,白细胞也可减少,<×09/L,可见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
2、骨髓象:原始细胞大于30%可诊断AL,原始细胞<20%但伴有t(5,7)可诊断为AML。
3、细胞化学染色
()MPO过氧化物酶试验阳性:为M3、M2。
(2)PAS糖原染色实验阳性为急淋。
(3)NSE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NaF抑制为M5。
(4)Aure小体(棒状小体)
①粗棒:M3
②细棒:M5
4、免疫学检查
()B细胞:表面存在CD0、CD20。
(2)T细胞:表面存在CD2、3、5、7、8为T细胞来源(均为0以内的小数字)
(3)NK细胞:表面存在CD6、CD56为NK细胞来源(与6有关)。
(4)单核细胞:表面存在CD3、CD4、CD5为单核细胞来源。
记忆:一生一世一个我
5、染色体基因改变
M3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t(5:7):第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ML)与7号染色体上的维A酸受体基因(RARA)融合形成PML-RARA融合基金。
五、鉴别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原始细胞<20%.
2、巨幼贫:可与红白血病混淆,给予维生素B2、叶酸有效。
六、治疗
、处理高白细胞血症:可产生白细胞瘀滞,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反应迟钝、言语不清、颅内出血等。急淋用地米,急粒用羟基脲。
2、防治感染:CSF
3、成分输血:白细胞瘀滞时不宜输红细胞,以免进一步增加血黏度。
4、防治高尿酸:别嘌呤。
5、急淋治疗
()诱导缓解治疗:()急淋用VP:长春新碱(VCR)、泼尼松(P)。VCR的副作用是末梢神经炎和便秘。可用DVLP方案。
(2)缓解后治疗:
高剂量甲氨蝶呤。副作用为黏膜炎、肝肾功能损害。治疗时水化、碱化,中*用四氢叶酸解救。
另外:Ph+ALL可用伊马替尼靶向治疗。Ph+也见于慢粒。
6、AML治疗
①非APL: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急粒肯定DA)。
②APL: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砒霜),用于M3。
白老师总结:急淋用VP、急粒肯定DA、M3维甲酸、中枢注甲氨;
第二节慢性髓系白血病
一、临床表现
、慢性期:肝脾肿大。
白细胞大于20×09/L,骨髓增生活跃,原始细胞<0%,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阴性,Ph染色体核型为t(9,22),形成BCR-ABL融合基因。
注:巨脾只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或血吸虫病(传染病学)
类白血病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极为相似,但NAP明显升高。
2、加速期
表现为进行性体重下降,骨骼疼痛、贫血,加速期可维持几个月到数年,原始粒细胞≥0%或嗜碱性粒细胞20%,血小板进行性减少或增加,除Ph染色体外又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
2、急变期
表格:
血象(外周血)
骨髓象(骨髓血)
慢性期
原始粒细胞0%
原始粒细胞0%
加速期
原始粒细胞≥0%或嗜碱性粒细胞20%
原始粒细胞0%
急变期
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30%
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0%
二、诊断
Ph+染色体阳性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即可诊断。
鉴别:类白血病反应:NAP反应强阳性,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阴性。
三、治疗:首选:伊马替尼,次选:羟基脲。
更多精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