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血液病科,自年率先在我县成立血液病专科,现有本专科医生四人,高年资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3人,科室设在新区住院部16楼,门诊设在门诊二楼内科10诊室。目前能独立开展各项血液病检查,如骨髓细胞学、骨髓活检、染色体、白血病/MDS/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等。作为县内唯一的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科,我们坚持遵循中医理论,充分利用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系统深入地开展各种血液病的临床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优势,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殖性肿瘤、急性白血病为主攻方向,在恶性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溶血性贫血诊治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临床疗效显著。本专科研制的院内制剂“复方益血颗粒、芪胶补血颗粒”系列中药制剂疗效良好,安全无*,使用的病人遍及县内外,解除了众多疑难血液病人的疾苦。
李辉,血液病科主任,血液病专科学术带头人,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会员,安徽省血液病学会委员,医院血液病联盟委员,安徽省精准医学会委员,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研修于蚌医院血液科,多次到医院医院血液科进行学术交流,发表专业论文多篇,自创院内制剂复方益血颗粒在临床实践中受到广大血液病患者的肯定。
曹娟,住院医师,亳州市血液病协会委员,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研修于南京中医药医院血液科。
胡乐,住院医师,亳州市血液病协会委员,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
张婉君,住院医师,亳州市血液病协会委员,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
健康
李辉;
胡乐
张婉君
血液科医生办公室
-;
护士站:
-
什么是血液病?
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造血系统包括血液、骨髓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凡涉及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都属于血液病范畴。
目前,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很多,诸如: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为血液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由于这些原因很多是近几十年现代工业的产物,从而使血液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可以说,血液病是一种现代病。
血液病临床分为三大类型: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常见血液病种类如下:
红细胞疾病----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血色病等;
白细胞疾病----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出血性疾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血友病、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等;
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我院常规开展血液病常用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白细胞分类、骨髓细胞分析、血细胞化学染色、染色体核型检查、免疫学检查、骨髓病理活检、相关酶学检查等等。
现代医学对血液病的治疗多应用激素、化疗等方法,但副作用大,病人治愈率低、易复发。然中医药有着广阔的资源,经过广大中医人的探索,直至现在许多中医认为血液病其病机在于脾肾,伤及骨髓血脉,波及全身。我们经临床研究,发现本病的致病因素多为“邪*”所致,如放射线、化学药品、农药、病*、细菌等均为中药“邪*”范畴,在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提出“邪*伤肾”的理论,创立了“解*透邪、泻实固本”,打破了以往治疗本病单纯从虚立论的传统观点,对不同疾病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法则,临床取得了显著效果。
血液系统疾病多半是难治性疾病,发病隐袭,病状隐匿,即使患病,病人常不能自己察知,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健康体检时而被发现。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免给健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十种状况,需高度警惕血液系统疾病:
1.身体日渐虚弱,长叹"今不如昔",精神倦怠,肢体酸沉,少气无力,嗜卧懒动;2.弱不禁风,经常感冒,或感冒经久不愈;常有低热,甚或高热;3.头晕、头痛、头昏、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甚则晕厥;4.面色苍白,萎*,虚浮,唇舌淡无血色,结膜色淡;或见眼窝黯黑(俗称黑眼圈),或面色赤红紫黯而无光泽;5.毛发枯槁不泽,脱发;指甲平塌凹陷,易折易裂;皮肤干燥皱缩,弹性较差;口腔糜烂,牙龈肿胀,舌面光剥无苔;6.肌肤常见出血斑点或青紫斑块,轻微刺伤、划伤即出血不止,碰撞挤压,皮下即见大片青紫瘀斑;
7.经常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及舌面紫黯血泡;女子月经过多如崩如注,或不分周期淋漓不断;8.胸骨、胫骨压痛,四肢关节疼痛或骨痛;9.腹胀,肝、脾、淋巴结肿大;10.血液及骨髓检查异常。
血液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疗法:通常中药发挥作用相对缓慢,而采用西药或西医支持疗法相对收效较快。如:中药效应的发挥与患者血红蛋白高低密切相关,通常患者血红蛋白60g/L,中药效果较为理想,因此,对于血红蛋白60g/L的患者,经常性的少量输血可明显提高中医药治疗的效果,而感染可明显使患者血红蛋白降低,及时发现感染和控制感染,可保持血红蛋白的稳定。辩证、辨病组方遣药与西医治疗措施结合是制定血液病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中医药治疗血液病应遵循的原则:
增效原则:病情严重阶段,应以中西结合为主,可依据中医临床表现辨证施治,亦可根据病理特点辨病施治,以中西协助发挥作用。
减*原则:由于长期应用西药可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发生,而中医可针对西药的不良反应辩证治疗,可在服用激素、达那唑、康力龙、环孢素A的同时,利用祛邪扶正,清髓排*类中药辨证施治能有效地预防或减轻上述药物的*性和不良症状。
我院中医辩证施治各种血液病取得较好疗效;如下:
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中医学属“髓劳”、“虚劳”、“血虚”、“血症”范畴。再障的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法(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三型特点),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
补肾法:肾虚分为阴虚、阳虚和阴阳两虚三个证型,可随病情转化,亦可兼脾虚、血瘀等症。
肾阴虚:症见头晕耳鸣、腰膝痠软、五心烦热、盗汗咽干、出血紫癜、舌红苔少或褐黑,治宜滋阴补肾。
肾阳虚:症见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畏寒肢冷或便溏、出血少、舌淡齿痕苔白、治宜温阳补肾。
肾阴阳两虚:兼有阴虚阳虚症候,治宜阴阳双补。
补脾肾法:对兼脾虚症候(乏力气短,纳差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者,在补肾基础上酌用健脾药。
活血化瘀法:对一些无明显出血倾向,病程较长,有血瘀证象者在上述基础上加活血化瘀药,可提高疗效。
清热解*凉血法:主要用于急性再障或慢性再障合并感染及肝炎后再障。中医辨证属急劳、血热妄行。对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尽患者,用益气摄血,凉血止血方药亦可达到满意效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中医学属属“紫癜”、“衄血”、“发斑”等范畴。临床不少患者(主要为慢性ITP)因皮质激素副作用、禁忌症、依赖、复发及不愿切脾或切脾和免疫抑制治疗效果不佳而求助于中医。中医多按辨证论治,目前辨证分型已基本达成共识:
1、血热妄行:多见于急性或慢性ITP急性发作期,起病急,出血症状明显,皮肤紫癜常伴鼻衄、龈血,可有血尿、便血、月经量多、发热、咽红、舌红苔*。治宜清热解*,凉血止血。
2、阴虚内热/肝肾阴虚:常见于慢性ITP,出血较明显,皮肤瘀斑时轻时重,常有鼻衄、龈血,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头晕、耳鸣、舌红少苔。治宜滋阴清热,凉血宁络。
3、气不摄血/气血两虚/脾肾两虚:起病缓,病程长,疲乏明显,皮肤瘀斑黯淡,散在出血,以下部较多(下肢皮肤出血点,月经淋漓不净),常有头晕气短、腰膝痠软、面色无华、纳差、便溏、舌胖苔白。治宜补气养血,健脾益肾。
4、阴阳两虚:多为久病患者,兼有上述阴虚阳虚症状体征,治疗应阴阳双补。
5、血瘀型:证见面色晦黯,紫癜色暗,月经有血块,舌质黯或有瘀斑,治宜活血化瘀,用桃红四物汤加丹参、鸡血藤为主,加止血药。临床上慢性ITP出血倾向不明显且兼有瘀象者,皆可酌加鸡血藤,丹参,郁金,三七等。
中药治疗有效者先有出血现象好转,以后血小板逐渐上升,停药后复发率低于皮质激素。各型差异疗效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热妄行,气不摄血,阴虚内热,阴阳两虚)。少数顽固性、难治性患者,虽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溶血性贫血(HA)----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果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溶血性贫血”,较少见;常伴有*疸,称为“溶血性*疸”。在中医学属“*疸”、“虚劳”、“积聚”等范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溶贫取得一些进展。
获得性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常分为温热内蕴、气血两虚、脾肾亏损、气滞血瘀证型,分别治以清热除湿、补气养血、健脾益肾、理气化瘀。促使*疸消退,网织红细胞下降,Hb上升。并消减高胆红质血症引起的肝胆系统合并症。
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证属虚损或本虚标实,主要采用辨证施治。
温热内蕴:多为溶血发作期,可见皮肤巩膜*染、尿色红绛或呈酱油色、倦怠气短、舌淡胖苔赋。治以清热利湿。
脾肾阳虚:面*、头晕、心悸气短、腰痠腿软、或腹胀、浮肿、舌淡齿痕苔白、治予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瘀血阻络:本病迁延难愈,久病多瘀,多有*疸、腰痛、尿色黑赤,易合并血栓形成,符合中医血瘀范畴,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活血化瘀法。
总之,急性发作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尽快控制病情。慢性期可以中医辩治为主,对减少溶血发作,改善贫血,预防并发症有积极意义。据统计总有效率约80%(包括AA—PNH综合征)。
先天性
1、G-6-PD缺乏:按Hb水平、尿潜血程度及并发症等指标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型,轻中型用疏肝利胆,清热除湿之复方三*汤口服,中型酌情输血,重型以西医疗法为主,使输血率降低,轻型已完全不用输血,中型约1/3输血。还可用清热利湿、解*、补气养血方药。
2、β-地中海贫血:补肾生血治疗后患者Hb升高,临床症状改善为中医治疗β-地贫提供了依据。
3、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健脾补气养血中药治疗(轻—中度贫血),多数病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所用方剂药性温和,长期服用无*副作用,适用于年幼体弱或暂不宜手术者,并能增强体质。
白血病----属中医“急劳”、“血证”、“积聚”范畴。
急性白血病----中医学治疗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中药作为主攻药:
砷剂治疗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即M3)成绩较为突出。单纯砷制剂:简化纯化为As2O3(亚砷酸)注射液。该药有细胞*作用,促细胞凋亡作用和诱导分化作用。高浓度砷剂能诱导凋亡,低浓度诱导APL部分分化,不同浓度的氧化砷皆能降解PML/RARa融合蛋白。复合砷制剂:青*散和复方青黛片治疗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即M3)取得了突出成绩。
砷剂治疗APL优点:
①无明显骨髓抑制,②不易发生DIC,③可透过血脑屏障,长期存活的病例中无脑膜白血病发生,④总缓解率和五年以上存活率高,
⑤对复发和难治患者也有效,且与化疗药和维甲酸无交叉耐药。
副作用: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皮肤神经反应和慢性砷中*。
(二)中药作为辅助药:使中药更多地作为与化疗合用或化疗间歇期用药。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纯化疗。
中医药主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1.治疗及减轻化疗的*副作用:(1)减轻消化道反应:主要用健脾和胃类药物。(2)治疗肝损害:主要用疏肝健脾,清热除湿类药物。
(3)抗感染:主要用清热解*凉血之剂再根据不同的病灶选加相应的针对性药物。(4)增强和改善体质:在骨髓抑制期给予益气养血、调补扶正之剂。
2.增强化疗药的抗白血病作用:有些活血化瘀中药有增敏抗耐药效应。有研究显示部分活血化瘀药有类肝素样作用,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增强化疗药对癌细胞的杀伤力。
3.改善免疫功能:一些扶正(益气养阴类)中药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消除微小残留白血病,延长缓解期,减少复发。
尤其近年,我们针对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一些并发症如发热、重症*疸(VOD,GVHD)及消化道反应长期无好转的患者采用了中医辨证治疗,收到较好疗效,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