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李先生和梁女士1个月大的孩子桐桐,因*疸前往当地妇幼保健院。进行住院治疗,医院的初步诊断,孩子得的是*疸。病情属于普通但情况在5号凌晨发生重大转折,医院突然告诉家属,宝宝停止呼吸了。
据医院诊断,孩子死亡原因有四个,猝死综合征、呼吸心跳骤停,肝炎综合征、高胆红素症。
那么到底*疸是什么?跟随小编看一看视频了解一下!
新生儿*疸
什么是新生儿*疸?新生儿*疸,也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因为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染,这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超过80%的正常新生儿在生后早期可出现皮肤*染,新生儿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l)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疸。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1、胆红素生成过多2、血浆蛋白联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4、肠肝循环新生儿*疸的分类根据临床实际,目前被接受的高胆红素血症风险评估方法是采用日龄或小时龄胆红素值分曲线,又称Bhutani曲线。胆红素水平判断:不同胎龄和小时龄,以及是否存在高危因素。高危因素为:新生儿溶血、头颅血肿、皮下淤血、窒息缺氧、酸中*、败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分类为:生理性*疸、病理性*疸。1、生理性*疸特点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umo/L(5mg/dl)或每小时0.85μmol/L(0.5mg/dl)。小时胆红素评估曲线>35周新生儿不同胎龄及不同高危因素的生后小时龄的光疗标准2、病理性*疸特点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疸;②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或每小时0.5μmol/dl.(0.5mp/dl)③*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疸。如何区分生理性*疸与病理性*疸呢?1、从出现时间上区分:生理性*疸:足月儿(胎龄满37周不满42周的新生儿)生后2~3天出现*疸;早产儿(胎龄不足37周的新生儿)生后3~5天出现*疸。
病理性*疸:在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
2、从持续时间上:
生理性*疸:足月儿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病理性*疸:*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
3、从*疸的程度上:
生理性*疸:*疸程度较轻,*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前臂、小腿、手心及足心常无明显*疸。
病理性*疸:皮肤呈金*色,甚至桔*色,或*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也有较明显的*染。
4、从*疸进展情况:
生理性*疸:*疸进展较慢,每日胆红素升高(5mg/dl)。
病理性*疸:在一天内加深很多,每日胆红素上升大于5mg/dl。
5、从一般情况:
生理性*疸: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好,睡眠、哭声、精神状态和平常一样,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病理性*疸:可伴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或精神差、嗜睡、两眼呆滞、吸奶无力、不吃奶甚至出现呻吟、尖声哭叫等。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或呈白色(白陶土样)者;尿液呈深*色、茶色甚至酱油色。
病理性*疸的原因分类1、胆红素生成过多: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胆红素生成过多,引起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①红细胞增多症:即静脉血红细胞6x1012/L,血红蛋白g/L.血细胞比容65%。②血管外溶血:如较大的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肺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引起血管外溶血,使胆红素生成过多。③同族免疫性溶血:见于母婴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我国ABO溶血病多见。表1:ABO溶血与Rh溶血所致的*疸特点④感染:细菌、病*、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和原虫等引起的重症感染皆可致溶血,以金*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败血症多见。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饥饿和喂养延迟等均可使胎粪排泄延迟.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⑤母乳喂养与*疸:母乳喂养相关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1周内,由于热量和液体摄入不足、排便延迟等使血清胆红素升高,几乎2/3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出现这种*疸。该种原因导致的*疸通过增加母乳喂养量和频率而得到缓解。一般不发生胆红素脑病。母乳性*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3个月内仍有*疸,表现为非溶血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其诊断需排除其他病理因素。其原因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水平较高。增加肝肠循环有关。一般不需任何治疗。停喂母乳24~48小时,*疸可明显减轻,但对于胆红素水平较高者应密切观察。⑥红细胞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丙酮酸激酶和己糖激酶缺陷均可影响红细胞的正常代谢,使红细胞膜僵硬,变形能力减弱,滞留和破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⑦红细胞形态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等均由于红细胞膜结构异常使红细胞在脾脏破坏增加。⑧血红蛋白病:α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F-Poole和血红蛋白Hasharon等,由于血红蛋白肽链数量和质量缺陷而引起溶血。其他: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低下,使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升高。①缺氧和感染:如窒息或心力衰竭等,窒息缺氧及感染可抑制肝脏UDPGT的活性。②Crigler-Najjar综合征:即先天性UDPGT缺乏。分为I型、II型和Gilbert综合征。I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酶完全缺乏,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治疗无效。生后数年内需长期光疗.以降低血清胆红素和预防核*疸:患儿很难存活,肝脏移植可以使UDPGT酶活性达到要求。II型:多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酶活性低下,发病率较I型高;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治疗有效。Gilbert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由于基因突变,使肝酶活性降低,一般为良性、慢性或复发性的发病过程,不伴有肝损害和溶血,苯巴比妥治疗有效。③Gilbert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良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障碍和肝脏UDPGT活性降低所致。其UDPGT活性降低的机制是在基因启动子区域TA重复增加,或在亚洲人群常见基因外显子G71R基因突变,导致酶的活力降低。Gilbert综合征症状轻,通常于青春期才有表现;在新生儿期常由于肝细胞结合胆红素功能障碍而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当UDPGT基因突变和C-6-PD同时存在时,高胆红素血症常更为明显。④Lucey-Driscoll综合征:Lucey-Driscoll综合征:即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疸。某些母亲所生的所有新生儿在生后48小时内表现为严重的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其原因为妊娠后期孕妇血清中存在一种性质尚未明确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抑制物。使新生儿肝脏UDPCT酶活性被抑制。本病有家族史,新生儿早期*疸重,2~3周自然消退。⑤药物:某些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维生素K、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可与胆红素竞争YZ蛋白的结合位点,噻唑类利尿剂能使胆红素与白蛋白分离,增加血胆红素水平。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肝脏UDPCT活性降低,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使*疸加重或迁延不退;垂体功能低下和先天愚型等常伴有血胆红素升高或生理性*疸消退延迟;肠狭窄或闭锁、巨结肠均可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肠道再吸收增加,使*疸进一步加重。⑦其他:脑垂体功能低下和21-三体综合征等。3、胆汁排泄障碍:是由于肝细胞和(或)胆道对胆汁分泌和(或)排泄障碍所致,引起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如同时有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伴有非结合胆红素增高。①新生儿肝炎:多由病*引起的宫内感染所致。常见有乙型肝炎病*、巨细胞病*、风疹病*、单纯疱疹病*、肠道病*及EB病*等。②先天性代谢缺陷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酪氨酸血症、糖原贮积症(GSD)IV型及脂质贮积症(尼曼-皮克病、戈谢病)等可有肝细胞损害。③Dubin-Johnson综合征:即先天性非溶血性结合胆红素增高症④肠道外营养所致的胆汁淤积:在NICU中常见于极低体重儿长期接受全肠道外营养,包括脂肪乳等,出现胆汁淤积使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同时可伴有的肝功能损害⑤胆道闭锁:由于先天性胆道闭锁或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使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使结合胆红素排泄障碍,是新生儿期胆汁淤积性*疸的常见原因。胆汁黏稠综合征是由于胆汁淤积在小胆管中,使结合胆红素排泄障碍,常见于长期应用静脉营养的早产儿;肝和胆道的肿瘤也可压迫胆管造成阻塞。处理方法1、光疗通过转变胆红素产生异构体,使胆红素由脂溶性变为水溶性,不经过肝的结合,经胆汁或尿排出体外。
指征:对胎龄≥35周的新生儿可参照AAP推荐的光疗参考标准或将TSB超过Bhutani曲线第95百分位数作为光疗标准。胎龄≥35周的光疗参考曲线高危因素包括:同族免疫性溶血(ABO,Rh血型不合)、出生后窒息、体温不稳定、新生儿感染等。出生体重<g者可放宽标准;极低出生体重儿或皮肤挤压后出现瘀斑、血肿者可给予预防性光疗。2、换血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的方法。指征:①各种原因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达到换血标准时均应进行换血。②严重溶血,出生时脐血胆红素>4.5mg/dl,血红蛋白<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③已有胆红素脑病临床表现者,无论胆红素水平是否达到换血标准或TSB在准备换血期间已明显下降,都应换血。3、药物治疗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确诊新生儿溶血病者可采用IVIG0.5-1.0g/kg,必要时12h后可重复1剂;②白蛋白:当TSB接近换血值,且白蛋白水平<25g/L者,可补充白蛋白1g/kg以增加胆红素和白蛋白的联结,减少血液中的游离胆红素;③苯巴比妥:5-10mg/(kg.d),分2-3次服,连服4-5天,或肌内注射10mg/kg,每天1次,使用天数根据*疸情况决定。但应注意其副作用:有时嗜睡,反应略差,可能影响观察病情。推荐阅读:套医学视频课程可以免费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