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是以血液、造血器官、凝血机制的病理变化为主要特征的统称,主要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等,这些疾病都极易出现贫血、发热、出血、感染等症状。
血液病患者的身体虚弱,免疫力极低,这就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护理工作中避免患者感染,或其他可能导致疾病复发加重的可能。
1.积极调节情绪:作为患者或者家属一定要明白一点:即使是恶性血液病也是可以治愈的,千万不能有绝望消沉等不良情绪,这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2.避免过多外出:患者在疾病稳定或者好转之后,往往就会放松警惕,这是很危险的。血小板较低的患者要避免剧烈活动,生活中更要注意,不要摔倒、碰撞头部腹部等部位,以免引起颅内及内脏出血。
3.改变生活习惯: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应该改掉留长指甲、挖鼻孔、饭后剔牙等习惯,刷牙也要使用软毛牙刷,而且要养成进食后即刷牙的习惯,以减少食物残渣存留口腔,避免细菌繁殖。
4.注意休息:很多血液病患者经常出现贫血乏力、活动无耐力的现象,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或者休息时间,许多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但一定不要绝对卧床,要经常更换体位、预防褥疮。
5.饮食需要讲究:不仅要注意饮食的卫生,还要注意饮食结构、营养均衡,并且要注意的是在吃水果时一定要洗净或者去皮,避免农药残留。此外患者的餐具和食物要时时保持洁净,以免感染。
6.保持卫生习惯:血液病患者要经常观察身体皮肤的完整性,有无伤口、破皮、出血点、瘀青、出疹子等异常情形。养成固定排便习惯,防止肛门黏膜受损发炎,保持私密部位的清洁。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