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临床基础检验
TUhjnbcbe - 2020/11/15 6:24:00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一.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采血方法:皮肤采血法(毛细血管)、静脉XXX、动脉XXX。

(1)皮肤采血法:左手无名指(环指)内侧;婴幼儿可在脚拇指或足跟处

?用血量少

?采血部分皮肤完整

?手指血比耳垂血结果恒定:耳垂血血液循环差,受气温影响大、结果不稳定、红细胞测定结果比静脉血低10%

?手工法做血常规时,需考虑采血顺序。

(2)静脉采血

?优点:避免容器间的转移,减少溶血;能有效保持样本完整性;利于样本转运;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不足:具有创伤性

?采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可使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增高(需1min)

?输液患者输液完毕至少1h后,方可进行采血

抗凝剂选择

抗凝剂

盖子颜色

抗凝原理

应用

肝素

阻止凝血酶形成(抗凝血酶Ⅲ辅助因子)

血气、普通生化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检测

EDTA-K2

紫色

与血液中钙离子(凝血Ⅳ因子)结合形成螯合物

血细胞计数/CBC

枸橼酸盐(Na)

蓝色

凝血试验(血:抗=9:1)

血液保养液

黑色

血沉(4:1)

氟化钠

灰色

葡萄糖

SPS

血培养

?*色盖子:促凝剂红色盖子:无抗凝剂,用于生化检测

?血小板计数正常,但是血液分析显示血小板极度降低/血小板凝集,镜检显示血小板多见成簇分布——可能原因:抗EDTA现象。解决方法:改用其他抗凝剂。

?草酸盐

抗凝原理:解离的草酸根与标本中的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

常用种类:草酸钠/钾/铵

高浓度K+或Na+易使血细胞脱水皱缩,铵则可使血细胞膨胀,故常使用双草酸盐抗凝剂,以不影响红细胞的形态和体积——用于血细胞比容、血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

草酸铵适用于血小板计数

?一次采血、多管血液分配顺序:第一管血培养!

血液生理概要

?血清与血浆

血清:离体后血液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淡*色透明液体——生化管

血浆: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的淡*色液体

区别: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等

Neubauer计数板

?计算公式中没有改变的因素:0.1mm——计数池高度。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个大方格白细胞:4个大方格红细胞:5个中方格

一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微升(mm3)方格之间误差不超过10%

?白细胞数/L=(N/20)×/L红细胞数/L=N×/L→A×/L

当白细胞数x/L,可对红细胞计数结果产生影响。

如:白细胞计数为x/L,红细胞计数为2.4x/L,报告上红细胞计数应为:2.4x/L-x/L=2.22x/L

血涂片制备和细胞染色

(1)血涂片

?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留有一定空隙

?血滴越大、角度越大、速度越快、血膜越厚(血滴小则相反)

血细胞比容大、血液黏度大: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

与血涂片制备厚薄有关的因素:

血滴大小、推片速度、推片角度、血液的粘稠度

与血液是否抗凝无关

(2)血液细胞染色

复合染料

特点

成分

瑞氏染色法

对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染色效果好

酸性染料伊红+

碱性染料亚甲蓝

红细胞胞质(碱性蛋白)+酸性伊红→粉红色

姬姆萨染色法

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

酸性伊红+

碱性天青(由亚甲蓝久置得到)

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于酸性伊红结合,染色偏红;

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于碱性染色美兰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

二.红细胞检查

0.tips

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Epo(促红细胞生成素)

原始红细胞→早幼→中幼→晚幼→网织→红细胞

晚幼已丧失分裂能力,脱核变为网织,网织再经48h即完全成熟。

红细胞平均寿命约d,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破坏。

第一节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检测方法

?手工显微镜法

?血液分析仪法:利用电阻抗和/或光散射原理,目前为主要计数方法

参考值

男性

女性

Hb

-g/L

-g/L

RBC

(4-5.5)x/L

(3.5-5.0)x/L

HCT

40%-50%

35%-45%

红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

①增加(生理性缺氧):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体力运动、情绪激动

②减少:婴幼儿从出生3月起至15岁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病理性变化:

增多

?相对性增多:脱水导致血液浓缩。

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

?绝对性增多

缺氧:肺心病、肺气肿、矽肺、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造血系统增值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不会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多)

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

第二节血红蛋白检测

检测方法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实际中KCN有剧*)

?在nm波长有最大吸收峰

?除了SHb,其他血红蛋白都可以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样品产生浊度干扰Hb测定: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白细胞数>30x/L、血小板>x/L、脂滴。

第三节红细胞形态检查

红细胞大小不一:正常红细胞直径7.2um(6-9.5)

直径

小红细胞

<6

大红细胞

>10

巨红细胞

>15

红细胞大小不均

大红细胞>12

小红细胞约2.5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分类

特点

正色素性

正常红细胞在瑞氏染色的血片中为淡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空白区

高色素性

细胞中心淡染区消失,细胞着色较深,整个红细胞均染为红色,且胞体较大

低色素性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提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多色性

红细胞刚脱核但未完全成熟,胞内上尚存有少量嗜碱性RNA

红细胞形状改变

球形、镰形(镰刀、线条、LSV形)、靶形、泪滴形、新月形、棘形

红细胞内异常结构

分类

疾病

特点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铅中*

巨细胞性贫血

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

灰蓝色点状颗粒,变性的核糖核酸RNA

卡波环

同上

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环形或8字形。

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形所致,常与豪焦小体同时存在。

豪焦小体

染色质小体

Howell-Jolly小体

脾切除术后

巨幼细胞贫血

溶血性贫血

暗紫红色圆形小体

为核碎裂或溶解后残余部分

寄生虫

感染疟原虫

厚膜涂片法

第四节血细胞比容/压积(Hct)

Hct: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比值

检测方法:

?离心法:将抗凝血置于孔径同意的温氏冠或毛细玻管中,以一定转速离心一定时间后,计算红细胞层占全血的体积比。

离心法:mmol/L枸橼酸钠为抗凝剂

温氏法

无特殊仪器

r/min,离心30min

微量法

微量高速血液离心机

>00g

ICSH的参考方法

WHO的首选常规方法

温氏法测Hct,离心后自上而下分层:

血浆、血小板、白细胞和有核红细胞、还原红细胞、带氧红细胞

读哪层:还原+带氧

?血液分析仪法:临床常用测定法

?放射核素法:曾被ICSH定位HCT测定的参考方法

第五节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蓝黑色颗粒,颗粒间连缀成线,线连接成网。

一.显微镜检测

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测方法

用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方法显示红细胞内网状结构,并在显微镜下计数0个红细胞中所占的网织红细胞数,以百分比或分数表示。

?试管法(参考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血液与染液1:1,室温染色15-20min

?玻片法:取血量少,携带方便,染色2-5min

?注意:活体染色、染色时间充分、染色后不需复染直接计数、新亚甲蓝染色温度为37℃

Miller窥盘辅助显微镜技术:可提高精密度

Miller法:大方格内Ret数/(小方格内RBC数x9)x%

小数/(大数x9)

Ret形态

ICSH分型

描述

分布

Ⅰ(丝球型)

红细胞几乎被网织物填满

正常骨髓中

Ⅱ(网型)

位于红细胞中央线团样结构开始松散

大量存在于骨髓中

Ⅲ(破网型)

网织结构稀小,呈不规则枝点状排列

周围血中可见少量

Ⅳ(点粒型)

胞质中嗜碱物质很少,呈分散的细颗粒、短丝状

多见于外周血、最成熟

?红细胞中网状结构越多,表示细胞越幼稚

红细胞中颗粒越少,表示细胞越成熟

二.Ret计数仪法

?原理:用荧光染料使含RNA的网织红细胞着色,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并计算出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并分成:

高荧光强度Ret(HFR)

中XXX(MFR)

低XXX(LFR)

荧光强度越高,表示细胞越幼稚

三.血液分析仪法

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MFR+HFR)/LFRx%

?RMI降低,提示骨髓衰竭和造血无效。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表示网织红细胞的产生速度与正常人的比例,是能及时反应骨髓红细胞造血功能的最好指标。在估计红细胞生成有效方面,是较为准确的指标。

RPI=xx

Ret参考值:0.5%-1.5%或绝对值(24-84)x/L,是反应骨髓造血能力的重要指标。

正常Ret在血液内的生存期约为48h。

???临床意义:

①判断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情况

溶血性贫血,Ret增生高达0.2或更高。

Ret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作为贫血疗效观察指标

骨髓增生功能良好的患者,在给予有关抗贫血药物后,Ret在3-5天后开始升高,7-10天达到高峰,两周后开始下降。

相关疾病—IDE/IDA:缺铁性贫血,需补充铁剂

第六节.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ESR/血沉: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RBC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

血沉一般分为3期:

①缗钱状RBC形成期:数分钟至10min

②快速沉降期:缗钱状RBC等速下降,40min。该时期对血沉测定影响最大

③细胞堆积期:此时RBC堆积在试管底部

测定方法

参考方法:魏氏法

临床常用:血沉仪法/血液分析仪

参考值

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影响血沉测定质量的因素

影响因素

原因分析

器材

血沉管与血沉架

血沉管应完全直立,若倾斜,RBC沿管壁一侧下沉,而血浆沿另一侧下沉,会加速沉降

标本处理

避免乳糜血。血脂高,血沉快。

避免形成凝块,凝固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沉减慢。

抗凝剂

枸橼酸钠与血液1:4。

抗凝剂浓度增加,血沉减慢。

温度

血沉应于室温下测定,37℃需要进行温度校正,温度高则血沉加快。

影响红细胞沉降的因素

因素

血沉

增多后血沉变化

原因

血浆蛋白

清蛋白、卵磷脂

抑制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

纤维蛋白原、巨球蛋白、免疫球蛋白

促进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

纤维蛋白原能力最强

血脂

胆固醇、甘油三酯

血脂高,红细胞易形成缗钱状

红细胞数

红细胞数减少

总面积减少,所承受的血浆逆阻力减少

红细胞数增多

红细胞直径

直径越大血沉越快

球形、镰形

不易聚集,血沉减慢

病理性变化

影响因素

血沉

成分

病例

血浆蛋白

清蛋白、卵磷脂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降低:DIC

急性反应蛋白

①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结核活动期

②组织损伤和坏死:心肌梗死(心绞痛血沉不快)

③恶性肿瘤(癌症)

免疫/巨球蛋白

多发性骨髓瘤

血脂

胆固醇、甘油三酯

乳糜血

红细胞数

红细胞数减少

贫血

红细胞数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直径

球形

镰形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镰形细胞性贫血

三.白细胞检查

第一节白细胞分类计数

血涂片分类

?低倍镜观察:染色质量、数量和分布。可观察有无巨大异常细胞。

?浸油镜计数:在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区域,计数-个WBC,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比值。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血涂片

白细胞总数(x/L)

每高倍视野平均白细胞数

4-7

2-4

7-9

4-6

10-12

6-10

13-18

10-12

牛鲍计数板原理

?血液经稀乙酸定量稀释并破坏成熟红细胞,在血细胞计数池内计数四角四个大方格的白细胞总数,换算成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数。

有核红细胞影响:校正后白细胞数/L=×校正前白细胞数

血液分析仪分类计数法

?参考值:(4-10)×/L

白细胞分类

百分比

绝对值(×/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

0-1(最少)

0-0.1

淋巴细胞

20-40

0.8-4

单核细胞

3-8

0.12-0.8

第二节白细胞数量变化

?粒细胞系统发育演变规律

原始粒细胞→早幼→中幼→晚幼→杆状粒核细胞→分叶核粒细胞

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时所得的白细胞数实际上仅为循环池的粒细胞数。

边缘池:进入血液的半数粒细胞,因微静脉边缘血流较慢而黏附于血管壁。

边缘池和循环池之间的粒细胞可以相互换位,保持动态平衡。

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分叶核>70%

①生理性增高

年龄:新生儿白细胞较高

中性粒细胞核淋巴细胞的两次生理交叉:第6-9天、4-5岁

出生后6-9天、4-5岁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

影响因素

变化情况

日间变化

安静、休息↓活动、进食后↑

早晨/上午↓下午↑

生理情况下血液白细胞计数较低见于清晨

运动、疼痛和情绪

脑力、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严寒、酷热

剧烈运动、剧痛、情绪激动

妊娠和分娩

吸烟者高于非吸烟者

②病理性增高

急性感染或炎症

最常见原因。严重感染>20×/L。

伴有核左移。

化脓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趋化因子作用使储备池细胞释放入循环池中增多。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冻伤、血管栓塞(心肌梗死、肺栓塞)

急性溶血

急性失血

RBC↓导致相对缺氧,以及RBC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也可使WBC↑,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急性中*

糖尿病酮症酸中*,铅中*

恶性肿瘤

肝癌

?反应性↑: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增高细胞为分叶核粒细胞、较成熟杆状核细胞。

?异常增生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增高细胞为原始或幼稚粒细胞。

(2)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减少症:<1.5×/L粒细胞缺乏症:<0.5×/L

某些感染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或某些病*感染时,细胞内*素抑制骨髓释放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

某些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慢性理化损伤

电离辐射、长期服用氯*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

SLE(Ⅲ型超敏反应)

脾功能亢进

后三点:粒细胞破坏增多

1.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象:指核细胞的分叶状况,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核象变化:反应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分为核左/右移

正常情况杆状:分叶=1:1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三叶居多。

(1)核左移

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超过5%)和/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

轻度

仅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

中度

杆状核粒细胞增多(>1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核中*性改变

重度

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幼稚粒细胞

(2)核右移

若5叶以上者超过3%则成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WBC总数变少

?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见巨、多分叶核粒细胞)、恶性贫血

?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表示预后不良

第三节嗜酸性粒细胞

???生理变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激素↑)(Cushing综合征),减少

增多:

寄生虫病

钩虫病、血吸虫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皮肤病

湿疹、剥脱性皮炎、坏死性血管炎

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某些传染病

猩红热急性期(金葡菌)

减少:Cushing、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急性传染病(伤寒)

第四节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

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

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

骨髓增生性疾病

真性RBC增多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某些传染病

猩红热、梅*感染、寄生虫病

第五节淋巴细胞

增多:

某些病*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感染,异型淋巴细胞>10%)、百日咳

肾移植术后

发生排异反应时,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

再障(造血细胞↓,非造血细胞↑)

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增高,WBC总数减少。

减少:

接触放射线:淋巴细胞有卫星核/微核,是放射线损伤后的特殊形态。

第六节白细胞形态检查

正常白细胞形态

细胞类型

细胞核

细胞质

中性杆状核

弯曲呈腊肠样

浅紫红色,颗粒细小,分布均匀→海边的沙子

中性分叶核

分为2-5叶,以3叶为多

嗜酸性分叶

多分为2叶,呈眼镜样

橘红色,颗粒粗大,大小均匀→石榴

嗜碱性分叶

核结构不清,分叶不明显

蓝黑色,大小不均,分布不均,常覆盖核→泼墨样

淋巴细胞

圆形或椭圆形

天蓝色,核大浆小,RBC大小

单核细胞

不规则形,肾性、马蹄形、扭曲折叠;细致疏松呈网状

细小紫红色颗粒,似灰尘样

异常白细胞形态

?*性变化:化脓性感染、中*、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

大小不均

中性粒细胞大小相差悬殊

中*颗粒

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色

空泡变形

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是细胞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提示细胞发生吞噬现象。

Dohle小体

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色呈灰色蓝。提示严重感染。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细胞体积较大,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退行性变

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

?棒状小体/Auer小体:紫红色细杆状物质,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非*性变化)

与遗传因素有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

Pelger-Huet畸形

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先天性分叶异常,如肾性、哑铃形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Russell小体

将细胞内的一种数目不等,大小不一染成额肉红色的球形小题,它是浆细胞中分泌免疫球蛋白的一种小体。如胞浆内充满此小体,核常被挤到一傍,称为葡萄细胞或称mott细胞(桑葚状细胞)

四.血型、输血和新生儿溶血病

第一节.血型

0.

(1)早期血型定义: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

(2)目前血型定义: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抗原抗体系统的遗传特性),是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

(3)人类ABO血型抗原属于同种异型抗原

(4)ABO血型由A、B、O三个等位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长臂三区四带。

1.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的表现型有四种

血型

RBC表面抗原

血清中抗体

A

A

抗B

B

B

抗A

AB

A、B

-

O

H

抗A、抗B、抗AB

?RBC上都有的抗原是H抗原

?ABO血型抗原性充分表达的时间是出生后18个月

?可表达ABO血型抗原的肿瘤细胞是胃癌细胞

?亚型:A、B都有亚型。以A亚型最多见,A1和A2,A1的抗原性较强

?脑脊液中不存在血型物质

ABO抗体特性:

①天然抗体:抗A、抗B以IgM为主,为完全抗体。抗AB抗体以IgG为主

②免疫性抗体:以IgG为主,为不完全抗体。主要因母婴血型不合的妊娠和血型不合的输血后产生

③亚型:抗A1抗体、抗A2抗体

2.Rh血型系统

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有5种抗原,抗原性强弱依次D、E、C、c、e

?Rh血型中抗原性最强的是D抗原

?Rh阳性:RBC表达Rh抗原(又称D抗原)

?Rh阴性:RBC不表达D抗原。目前Rh阴性血的血清学分析主要为:CcdEe

第二节.直接凝集法血型鉴定

1.ABO血型正定型:患者RBC与标准血清的凝集反应

抗A、抗B标准血清效价要求在1:以上

2.ABO血型反定型:患者血清(抗体)与标准RBC(抗原)的凝集反应

A细胞

B细胞

O细胞

患者抗体

患者血型

-

+

-

抗B抗体

A

+

-

-

抗A抗体

B

+

+

-

抗AB抗体

O

-

-

-

无抗体

AB

?出生6个月的婴儿不宜用反定型

?抗体效价低,则反定型测定结果不准确

冷凝集素:IgM抗体,低温下易与RBC发生凝集

第三节.输血

1.交叉配血

供受者血液交叉配型的方法为试管法直接凝集反应

主侧:受血者血清+供血者RBC

次侧:受血者RBC+供血者血清

2.血液保存液种类

ACD:枸橼酸-枸橼酸盐(Na)-葡萄糖21天

CPD:枸橼酸盐(Na)-磷酸盐(磷酸二氢钠)-葡萄糖21天/28天

CPDA: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腺嘌呤35天

用于输血保养液的抗凝剂:枸橼酸钠

第四节.新生儿溶血病

1.ABO血型系统导致新生儿溶血病

?发病率最高:母亲O型,胎儿为A型或B型

O型血母体:抗A(B)抗体-IgM类,抗AB抗体-IgG抗体

IgG抗体(抗AB)可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破坏胎儿RBC导致溶血。

ABO系统的HDC第一胎完全可以发病。

2.Rh血型导致新生儿溶血病机制

母亲Rh阴性→①妊娠Rh阳性胎儿②输入Rh阳性RBC→母亲产生Rh+RBCIgG抗体→再次妊娠Rh+胎儿→母体Rh+IgG抗体造成新生儿RBC破坏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时:输入的RBC表面不能有抗原-O型RBC,血浆不能有抗体-AB型血浆→O型RBC+AB型血浆

PS.若有同学有相关图片愿意提供则万分感谢,如有发现错误也欢迎指正

coco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床基础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