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相对增多
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尿崩症、大面积烧伤、糖尿病酮症酸中*
绝对增多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一种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高原地区居民、新生儿、阻塞性肺气肿使得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贫血)
轻度贫血
血红蛋白参考区间下限~90g/L
中度贫血
血红蛋白90~60g/L
重度贫血
血红蛋白60~30g/L
极度贫血
血红蛋白30g/L
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Hct)男40%~50%女35%~45%血细胞比容:是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简称Hct。主要用于诊断贫血及判断贫血的严重程度。测定血细胞比容,可了解血液浓缩的程度,作为输液计算的依据。Hct升高见于血液浓缩;Hct降低见于贫血。三、红细胞平均指数测定正常值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26~32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g/L
大细胞性贫血:MCV,MCH,两者高于正常;MCHC在正常范围内。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MCV,MCH,MCHC三者都在正常值区间。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MCH,MCHC三者均低于正常。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MCV,MCH,两者低于正常;MCHC在正常范围内。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症、恶性肿瘤引起的贫血四、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指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细胞。百分数:成人0.5%~1.5%,新生儿3%~6%
绝对值:
(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溶血性贫血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可高达20%或更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明显低于正常。常作为诊断指标之一。(2)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凡骨髓增生功能良好的贫血病人,在给予抗贫血药物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若网织红细胞不见升高,提示治疗无效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五、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1、生理性变化:女性月经期血沉增快;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逐渐增快,直到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60岁以上老年人因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增高,使得血沉加快。
2、病理性变化:无特殊临床意义,但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感染
急性细菌性感染,血沉加快
病*性感染时,变化不大
风湿性疾病、结核病变
活动期,血沉加快
静止期,血沉减慢
肿瘤性质的鉴别
恶性肿瘤,血沉加快
良性肿瘤,血沉正常
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球蛋白血症、贫血时
血沉加快
大面积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时
血沉加快
心肌梗死
第3~4天血沉加快,可持续1~3周
心绞痛
血沉正常
血沉减慢的意义较小,可因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所致,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血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白细胞成人男/女(4.0~10.0)×10^9/L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大到小是: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一、中性粒细胞(50%~70%)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生理性增多:
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至6~9天时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至4~5岁时两者又大致相等,以后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逐渐接近成年人水平。
日间变化:早晨较低,下午较高;静息时较低,活动或进食后较高;剧烈运动后可显著升高。
妊娠与分娩: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病理性增多
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菌感染最常见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被破坏:大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溶血反应等。
急性大出血:特别是急性内脏出血,如脾破裂、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迅速增高。
急性中*:化学药物、生物*素、代谢性中*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慢性肾炎尿*症时常见增高。
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恶性肿瘤
减少
某些感染:病*感染、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如伤寒、流感、麻疹、风疹
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
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化学药物如退热镇痛药、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及免疫抑制剂等。
脾功能亢进: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
核象变化
(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为主。)
1、核左移
指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细胞等,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急性溶血、失血、白血病
2、核右移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百分率超过3%,主要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叶酸)、应用抗肿瘤代谢药物疾病进展期出现核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性变化
大小不等、中*颗粒、空泡变性、杜勒小体、核变性
二、淋巴细胞(20%~40%)淋巴细胞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1、某些细菌或病*感染,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百日咳、结核。2、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3、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在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四、单核细胞(3%~8%)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儿童
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结核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某些血液病,如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五、嗜酸性粒细胞(1%~5%)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严重烧伤、长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六、嗜碱性粒细胞(0~1%)嗜碱性粒细胞中有嗜碱性颗粒,内含组织胺、肝素与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抗原-抗体反应时释放出来。见于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创伤及中*,恶性肿瘤(转移),过敏性疾病等。
见于速发型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用药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过量等。
血小板计数
(~)×10^9/L
(1)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急性感染、急慢性炎症
(2)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性损伤血小板破坏或消耗亢进DIC、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分布异常肝硬化、输入大量血液造成血液稀释贫血: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同一地区、同性别、与同年龄组参照区间的下限。核左移:指外周血杆状核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细胞等。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为主。若5叶核以上超过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肿瘤代谢药物后。粒红比值:指骨髓细胞中所有粒细胞的总数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一、简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主要见于急性感染。尤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有关。2、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溶血反应等。3、急性大出血。特别是急性内脏出血如脾破裂、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迅速增高,可作为急性内出血的一个诊断参考指标。4、急性中*。化学药物、生物*素、代谢性中*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慢性肾炎尿*症时常见增高。5、恶性肿瘤。二、列举外周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线损伤、骨髓纤维化和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等。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亢进: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和系统性红斑狼疮。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肝硬化、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引起的血液稀释。三、简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临床意义。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并无特异性意义,但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以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有一定的意义。1、急性感染类型的鉴别:急性细菌性炎症时血沉增快;病*性感染时血沉变化不大。2、风湿性疾病、结核病变活动与否的观察:活动期血沉加快;静止期血沉减慢。3、组织损伤或坏死的鉴别:大面积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等时血沉加快。急性心肌梗死常于发病后3~4天血沉加快,可持续1~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4、用于肿瘤的鉴别:恶性肿瘤血沉明显增快;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5、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球蛋白血症,血沉明显加快。6、贫血时,血沉增快。四、列举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特点。1、PLT计数:血小板常×10^9/L,动态观察血小板的变化,DIC时PLT呈进行性减低。2、PT测定:PT延长超过对照三秒以上或呈进行性延长有病理意义。3、APTT测定:APTT延长超过对照十秒以上,呈进行性延长。4、FIB测定:FIB1.5g/L或呈进行性降低有病理意义。5、FDP和D-二聚体测定:FDP20mg/L(肝病时60mg/L);D-二聚体0.5mg/L,两者在DIC时呈进行性增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