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里,一个年轻女孩捂着肚子走进医生办公室:“医生,我是不是贫血啊?最近总头晕,还特别怕冷,一来月经就脸色惨白。”医生查了查她的血常规,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值完全正常。
“不是贫血,是气血不足。”医生解释。“这两者不是一个意思吗?”她的疑问,也是很多人的误区。贫血和气血不足,听起来相似,症状也有重叠,但从头到尾,根本不是一回事。
“贫血”有化验指标,“气血不足”是功能状态,判断标准根本不同贫血,是西医概念。诊断明确,标准清楚。只要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某个值,就可以确诊。例如,女性血红蛋白低于g/L,就属于贫血。
气血不足,是中医理论下的功能状态。气,是推动身体运行的动力;血,是滋养五脏六腑的物质。两者互为依靠,哪一头不足,身体就会出问题。
它不是一个数值可以衡量的,而是需要根据整个人的状态综合判断。所以,有些人化验单血红蛋白正常,但人却常年乏力、心慌、失眠,面色萎黄,中医诊断为“气血亏虚”;
而有些人血红蛋白偏低,却没有什么症状,被称为“隐匿性贫血”。听起来绕,但逻辑很清楚:一个是数量的问题,一个是功能的问题。
女性特殊生理阶段,气血波动明显,易出现“功能性失衡”与“器质性贫血”交织很多女性在月经、妊娠或产后这几个阶段,总会有疲劳、头晕、食欲差的表现。有人觉得是“正常反应”,有人以为是“气血亏”,也有人怀疑是“贫血”。
真相是,这三个阶段,气血的需求和损耗都增加,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
临床调查发现,超过1/3的育龄期女性存在轻度铁缺乏状态。部分人由于长期月经量大、饮食偏素或作息紊乱,导致铁储备下降。一旦不能及时补充,就容易形成缺铁性贫血。
而有些女性虽然血象正常,却有明显的头晕、手脚发凉、易怒、失眠、经期紊乱等表现。这种属于典型的气血不足状态。中医讲“女子以血为本”,此类群体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