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骨髓穿刺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作用是什么
TUhjnbcbe - 2025/7/12 17:05:00

骨髓穿刺是白血病诊断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检查手段,其作用贯穿诊断、分型、预后评估及治疗指导的全过程。以下从技术细节和临床意义两方面详细解析:

一、确诊白血病的“金标准”作用1.直接判定原始细胞比例(急性白血病的核心指标)

WHO诊断标准:急性白血病要求骨髓中原始细胞≥20%(取代旧版30%标准),这一数值必须通过骨髓涂片镜检确定。

关键意义:若原始细胞未达20%,即使存在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也不能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可能属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

特例:慢性白血病(如CML慢性期)原始细胞<20%,但需结合骨髓增生程度及分子生物学异常(如BCR-ABL融合基因)确诊。

2.揭示细胞形态学特征(区分类型的“显微镜证据”)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可见原始粒细胞,部分细胞含Auer小体(棒状结构,AML特异性标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细胞内充满粗大颗粒,易见柴捆状Auer小体。

毛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可见“毛细胞”(胞浆边缘呈绒毛状突起,低电子密度)。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核圆、胞浆少,需与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鉴别。

二、指导分型与鉴别诊断1.区分白血病类型(髓系/淋系/特殊亚型)

免疫分型基础:通过骨髓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测(需骨髓标本),分析细胞表面抗原(如CD13/33为髓系标志,CD19/20为B淋系标志,CD3为T淋系标志),明确白血病细胞的起源(如确诊ALL为B细胞型或T细胞型)。

排除类似疾病:

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鉴别:MDS原始细胞<20%,但存在病态造血(如红细胞多核、粒细胞分叶异常)。

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再障骨髓增生低下,原始细胞<5%,无异常细胞浸润。

2.发现特征性分子生物学异常(预后与靶向治疗依据)

染色体核型分析:骨髓细胞培养后检测染色体易位(如AML-M3的t(15;17)、ALL的t(9;22)费城染色体),直接指导治疗(如M3型可用维A酸靶向治疗)。

基因检测:提取骨髓DNA/RNA,检测融合基因(如BCR-ABL)或突变基因(如AML的FLT3、NPM1突变),用于危险分层(如FLT3突变提示预后差,需强化疗或移植)。

三、评估病情与指导治疗1.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与微环境

骨髓活检(常与穿刺同步进行):

评估骨髓增生度(如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需活检确认骨髓增生低下,但原始细胞≥20%)。

观察骨髓纤维化程度(如CML加速期可能出现网状纤维增多),影响治疗方案选择。

细胞分布分析:原始细胞是否弥漫浸润或局灶性聚集,判断疾病进展阶段。

2.监测治疗反应与复发

疗效评估:化疗后复查骨髓,若原始细胞<5%且三系恢复,提示完全缓解(CR);若持续≥20%,提示难治或复发。

微小残留病(MRD)检测:通过流式细胞术或PCR检测骨髓中残留的白血病细胞(如<10??提示预后较好),指导是否需维持治疗或移植。

四、为什么不能用外周血替代骨髓穿刺?

外周血原始细胞可能被低估:约10%-15%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原始细胞<5%,但骨髓中已达20%以上(“非白血性白血病”),仅查血常规会漏诊。

无法全面反映骨髓微环境:白血病细胞主要在骨髓内增殖,外周血仅为“外周循环池”,骨髓活检能观察细胞与基质、血管的相互作用(如白血病细胞黏附导致化疗耐药)。

特殊类型白血病依赖骨髓特征:如毛细胞白血病、低增生性白血病,必须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确诊。

总结:骨髓穿刺的不可替代性骨髓穿刺是白血病诊断的**“多维度探测器”**:

形态学:直接数原始细胞、看细胞“长相”(确诊急性白血病的“硬指标”);

免疫学:用抗体“标签”区分细胞来源(髓系/淋系/亚型);

遗传学:查染色体和基因异常(指导靶向治疗和预后);

组织学:评估骨髓“土壤”(增生度、纤维化),排除类似疾病。

没有骨髓穿刺的结果,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和治疗将失去“金标准”。即使血常规正常,若临床高度怀疑(如长期发热、淋巴结肿大),仍需通过骨髓穿刺排除白血病,避免漏诊。

1
查看完整版本: 骨髓穿刺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