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有一名叫敖忠芳的主任医师,她今年已经92岁高龄,从医60多年,敖忠芳擅长诊治血液系统各种疑难杂症。退休后,她主动申请重返岗位,坚持工作在一线,每周不仅要坐诊,还要主检份体检报告。她说,能够看好病、治好人,发挥自己的价值,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寒冬的清晨,北风瑟瑟,冬雨淅沥。早上7点多,医院坐诊,虽然已年过九旬,但早起坐诊对敖忠芳来说,已成为习惯,坚持了数十年。进了诊室,刚坐下没多久,患者郑女士就到了。郑女士血小板数值过高,还患有多种慢性病,她每个月都会定期从淮安赶到南京,找敖主任复诊。
工作态度认真,说话做事耐心,和蔼可亲、特别有亲和力是敖忠芳给患者留下的印象。
患者郑文合:她看病的态度非常好,先安慰我,叫我不要紧张,没事的,能看得好。每次都非常仔细,帮我安排怎么吃药,给我找规律。我现在的指标接近正常了,碰到了一个好医生,把我们患者当亲人一样。
看完预约的患者后,门诊室里突然来了一名老年患者。经仔细询问,这名患者胃部疼痛,吃不下东西,虽然已做了两次胃镜,但胃部并没有发现肿瘤。敖忠芳拿着放大镜,仔细看了所有的病情检查报告,在给患者做了门诊检查后,她做了初步判断。
医院主任医师敖忠芳:现在做这些,又定不下来,它一定是个淋巴系统的问题。淋巴系统的疾病,它的花样非常多。
敖忠芳当即建议患者,最好立即住院进行针对性的检查治疗,但由于医院的病床十分紧张,敖忠芳便亲自为患者联系病床。
医院主任医师敖忠芳:我这里有一个患者,这个患者他主要是胃疼,不能吃,人消瘦得厉害,做了胃镜,又做了活检,怀疑是淋巴细胞系统的东西,但是定不下来。帮他解决一下吧,你看人家怎么办呢?你看有没有办法把他收进来啊?
打了两个科室的电话,得知很多确诊患者都在排队等病床,这位病人没有确诊,不能立即安排住院,只能再等等。这让患者家属急得哭了起来。这时,敖忠芳想起了医院城北分院可能有病床,又打电话去城北分院询问,经过协调,终于解决了这名患者的住院问题。
患者家属:谢谢,太谢谢您!
敖忠芳:没事。
医生:到了二院二号楼18楼找这个范主任,你就说是敖主任。
敖忠芳:我给你写个东西,好,那就这样了。
患者家属:太麻烦您了。
救治一位患者就是挽救一个家庭
敖忠芳医生常说,救治一位患者就是挽救一个家庭。今年已经是她医院工作的第68个年头,在漫长而充实的岁月里,敖忠芳挽回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也挽救了数不清的家庭。
徐桂红:抱一个抱一个!
敖忠芳:行了行了,大恩人,大恩人。
年9月,医院血液科,徐桂红找到当年为她治疗的敖忠芳,当面向她说了一声谢谢。她告诉敖主任,当年她想尽办法保下来的孩子,如今已经长大成人,还幸福地结了婚。30年前,徐桂红怀孕5个月的时候,医院被确诊为白血病,医生说,不仅孩子保不住,大人也没希望了。
徐桂红:当时我到南京这边接敖主任的时候,敖主任正在把她的儿媳妇送到产房里面,在生孩子。她听到我来接她去会诊的时候,她二话没说,把她的儿媳妇交给她的一个同事,说我的儿媳妇就交给你了,我走。
经过敖忠芳的仔细分析,她推翻了徐桂红患有白血病的诊断。
医院主任医师敖忠芳:去会诊的时候,我就觉得她不是白血病,她配血困难,为什么配血困难,她有自身免疫性的因素,她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徐桂红:她说这个大人小孩一定要保,都能保得住!就她这一句话,救了我们全家,我们全家才有这样的幸福生活。
治愈病人最快乐“小车不倒只管推”
能够解决病人的问题,对敖忠芳来说是很愉快的事情。她常告诉自己的学生:“医生治疗患者,除了医学治疗,还要给予生活上、精神上支持。治疗绝对不是光靠药物,医生要关心患者。”敖忠芳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会走上当医生这条路,来源于自己幼年时的一段难忘经历。
医院主任医师敖忠芳:我在四五岁的时候,眼睛外伤,当时医生的态度、护士的态度都非常好,医院有一个非常好的印象。
从小立志从医不断钻研成为血液疾病领域专家
敖忠芳在考大学时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医科。年初,她从南京医科大学毕业,来到当时医院,成为了一名内科医生和教师。年,敖忠芳开始从事血液科临床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来,她不断钻研、积累临床经验,成为血液疾病方面的著名专家。
退休后继续工作新领域不忘追求创新
退休后,医院申请,继续留在一线工作,这一干又是20多年。现在,除了坐诊,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主检医生,每周要主检份体检报告,她说,要在这个新的工作领域继续寻求创新。
医院主任医师敖忠芳:我说“小车不倒只管推”,我只要能工作,我就继续会来的。我爱这个工作,我觉得有意思是最大的幸福。病人治好了,你就觉得好像有一个获得感,就感到是很愉快,很幸福的。
医院高级专家会诊中心办公室主任殷文娟:在我们高级专家会诊中心,目前有20位专家,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了。90岁以上的有四位专家,他们都坚持每周的门诊从不停止,从退休下来到现在又工作了近30年。他们对医学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他们把为病人服务作为自己人生最大的快乐。他们把医术传授给我们,也把这种精神传承给我们。(总台央视记者王亚民吴睿郑玉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