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中医,有病与症的矛盾,所以需要辨证施治。西医,也有检查结果,与身体感觉不符的情况,同样需要辨证治疗。当出现这样的矛盾时,医生高明,就听医生的。你觉得医生不行,就听自己的,然后换个医生。
体质弱,精神差,易疲劳,显然是能量不够。能量来源于气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也,而血是气之母,追到根子上,还是血不够,也就是贫血。查血没有查出来,那是因为验血技术有一定局限性。身体感觉是最直观,最准确的,是第一手线索,虽然有时候,可能存在心理暗示和自我放大,但只要你的心理不恐慌,是平静的,且症状存在连续性,那么基本上不会错。验血只能看作是第二手线索。
验血有哪些局限性呢?贫血的临床诊断,是血红蛋白的浓度下降,红细胞浓度下降也是重要依据。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作用是结合氧气。氧气很难溶于水,在含水量为90%以上的血液中,氧气若不与血红蛋白结合,很难在血液里运输。
不管是红细胞,还是血红蛋白,这里的计量指标,都是浓度,而不是个数。浓度是一个比值。以红细胞为例,分子就是红细胞的重量,一般以克为单位。分母是血液的总体积,一般以升或分升为单位。
这里可能有两个问题。一是:查血时,只抽一个部位的血,比如说手指血,手指血的红细胞浓度正常,是否就能代表,全身血液的红细胞浓度都是正常的。一般默认是的,但真实情况存疑。
二是:查血时,一般只抽取半管血。即便半管血里的红细胞浓度,是正常的,也只能推断出,这半管血里的红细胞的重量是正常的,并不能推断出,全身血液的红细胞重量是正常的。如果这两者非要划上等号,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全身血液的总量是不变的。
那全身血液总量是不是不变的呢?这个并不能确定。目前来看,生理学对人体有多少血量,看法有不少分歧。大致认为人体的血量,在5到7升之间。上面提到了,血液里90%以上是水,水如果变了,血液是可能变少的。
一般的生理规律是,婴幼儿体内的含水量最高,成年人逐渐减少,老年人身体的含水量最低。这说明血液的总体积,是有可能随着水分的减少而减少的。如果全身的血液总体积减少,你用查血时的那个红细胞浓度,做一个乘法运算,就会知道全身的红细胞减少,也就是贫血了。
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查血,是可能出现误差的,这个误差的大小,有时候,不会影响诊断结果,但也有时候,会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查血,只能是作为参考。
体质弱,精神差,易疲劳,完全可以当作贫血来调理。事实上,阶段性贫血的情况,几乎每个人都会出现,只是不可能时时检查。红细胞的生理寿命,只有天,这意味着,身体每天都在生产和补充新血。如果你过度劳累,身体造血功能跟不上,就会出现贫血。
也因为身体每天都在造新血,所以只要你利用好这个造血过程,就能调理好贫血。造血,一是需要造血材料,如果胃口不好,那就先调理胃口。如果胃口正常,那就调理吸收问题。这两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的办法,就是敲胆经。敲胆经的进补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我都写在了《敲胆经,一种操作及其简便,但又被严重低估的大效养生方法》,复制标题,搜索即可阅读。
造血,还需要时间的保证。睡眠,是身体造血的最佳时机,尤其要利用造血的高峰时间段。具体的建议是,要早睡,最好是晚上8点以前就睡觉,最迟一定不要超过10点。如果是小孩子,可以捏脊,脊髓是造血的地方,捏脊可以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身体的血量,如果慢慢多了起来,会加大心脏输血的工作量,可以有意识的强化心肌,让缺血的心肌复活,每天做些有氧运动,强化心肺功能,同时可以按摩心经。长期坚持下去,身体会慢慢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