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做父母的都操碎了心,总怕哪个环节掉链子,但有一个问题却因为表现不明显,总被家长们忽略,那就是——贫血。俗话说,“十个宝宝九个贫血”,贫血是儿科常见四大疾病之首,喂养方式不当是导致贫血最主要的原因,哪些喂养方式会导致贫血呢?
贫血问题多3个宝宝就有1个贫血
说起贫血,大家并不感到陌生,一般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面色苍白并且有乏力、头晕等症状的时候,往往第一时间就在思考是否存在贫血。
但其实贫血这个问题,在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更为常见,但各年龄阶段症状表现不同,且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家长们忽视。
《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报道:“6~24月龄儿童贫血病率最高,我国2岁以内婴幼儿贫血率达到31.1%。”也就是说,每3个孩子就约有1个贫血。其中,缺铁性贫血占比非常高,1岁以下婴儿患病率为22-31%;1-3岁幼儿为14-29%;3-6岁学龄前儿童为7-26%。即使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儿童的患病率也达到5%左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到这,可能很多家长都会感到疑惑:啥好东西没吃过?怎么就贫血了呢?
但小库想说,吃得好不代表补得好。要知道,娃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营养都是不同的。
宝宝出生4~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就会消耗殆尽,如果没有抓准时期为娃补铁,很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因此,小库提醒,如果宝宝贫血,家长可从宝宝喂养方式上寻找原因,究竟哪些喂养方式容易导致宝宝缺铁性贫血呢?
宝宝易贫血这8大喂养方式需注意
1、自制米粉
在宝宝该添加辅食时,有些妈妈选择自制米粉,觉得更安全、更放心,宝宝也爱吃。但是,自制米粉中营养是不均衡的,尤其是铁含量几乎为零,长此以往难免缺铁。辅食添加初期,应选择强化铁配方的营养米粉。
2、肉食添加过晚
宝宝添加一段时间的辅食后,需要慢慢开荤了。肉中的血红素铁更利于宝宝吸收。宝宝辅食中添加肉类食物的时间,最好不要晚于7月龄。红肉、花色鱼都是补铁的好食材。
(图片来源于网络)
3、过早或过量摄入牛奶
牛奶中铁含量低,生物利用度也低,且喝太多牛奶会占据胃空间,影响其他高铁辅食的摄入;另外,过早转为牛奶喂养还可能增加婴儿肠道失血的风险;因此不建议1岁以后过量摄入牛奶,或过早(1岁以前)转为鲜牛奶喂养。
4、高温冲调米粉或奶粉
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不耐高温,温度超过60℃时易被破坏。维生素C的破坏会影响铁的吸收,宝宝易患缺铁性贫血和坏血酸病。并且,长期高温冲调还容易导致宝宝出现巨幼性细胞贫血。
一般奶粉的冲调温度40℃-55℃合适,米粉最高冲调温度是70℃。但是,随着工艺的提升,很多米粉的冲调温度也在降低。
5、长时间给宝宝吃米汤和稀粥
很多老人喜欢给孩子这样吃,但事实上米汤和稀粥的营养密度非常低,虽然能让孩子饱腹,但不能满足他们的营养需求。
一则,宝宝的胃容量本身就小,被这样的汤汤水水占据了大半部分,会影响对其他营养素的吸收,长此以往可能营养不良。
二则,宝宝到了一定月龄开始长牙,就要着手准备锻炼咀嚼能力了。长时间喂米汤和稀粥,宝宝只会吃软食物,之后会存在不好好吃饭、积食、爱生病等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6、贫血严重了,却仍然只食补
食补的效果是比较慢的,当出现严重贫血时,要补充铁制剂,同时吃富含铁的食物,双管齐下,更有效改善贫血。
7、用传统方法补血
很多家长听说熬煮红糖水、大枣粥、桂圆能治疗贫血,于是给宝宝做来吃。先不说宝宝是否已经到了可以吃这些东西的年龄,关键是根本不补血。这些食物铁含量低,补进去的主要是糖。
(图片来源于网络)
8、不及时补充铁制剂
纯母乳和混合喂养的宝宝,在4-6个月期间就可以额外补充铁制剂。直到宝宝能够吃更多富含铁元素的辅食时,才能减少补充的频率。
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在母体中储备的铁不能支撑他们到4个月后,出生15天-30天后可开始补充铁制剂。
贫血是日积月累发生的,发现往往有“滞后性”,所以我们还是要把重点放在预防上。如果已经贫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才能更加正确地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