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专家讲华山故事林果为忆我的导师丁训 [复制链接]

1#

忆我的导师丁训杰教授

口述

林果为整理

马燕我的老师丁训杰教授在我科享有崇高的威望,他不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也是上海市劳模。他带领我科走向辉煌,从年内科教研室成立血液病及职业病专业组、年他任组长算起,到他退休也有四十多年。丁老作为领*人物是我科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当时华山内科流行“内分泌亢进,血液旺盛”来形容教研室特征,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教研室三位主任都是搞内分泌的,丁老当时还不是教研室主任,把血液组建成在全国学术界享有一定学术地位的单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有人问华山血液发展史上谁的贡献最大?毫无疑问是丁老。

丁老平易近人,科内无论小辈或老一辈都叫他“老丁”,当然,科内还有位“小丁”(丁钺教授),学术界都知道华山血液有“二丁”,非常有名气的。今年是老丁离开我们21周年了,大家都很怀念他。

回忆起老丁对团队建设、学术思想和提升科室学术地位的贡献小故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对振兴科室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团队建设

老丁抓团队建设在内科教研室是很有名的,他很清楚一个科室要走向辉煌关键是人材。林善锬、卢珊都是我的同学,同时分配来内科工作的还有其他两位59届的,最后留下了我们三位,其他两位都是先后调离了华山。待高年住院医师阶段要分专业了,历来各专业组都要抢优秀人材。最优秀的林善锬给邱传禄主任抢走了,老丁抢到卢珊和我也是不容易的事。老丁对住院医师培养抓得很紧,我记得查好房后,老丁都要找我和卢珊到他办公室读原版CECIL(《西氏内科学》)辅导英语,还要督促我们晚上看书的时间有多少。20世纪60年代初,医院举办第二届全国血液病进修班,医院建科培养骨干力量。我院有一个名额,老丁把这一机会给了我,我至今仍非常感激他。该进修班很正规,要全脱产,上午上课下午实验室实习,主要是学习细胞形态学,为时半年,班主任是著名的唐静仪教授。唐老要求很严格,对进修班也很重视。因为首届全国进修班是在天津血研所举办的,你就知道当时上医血液的学术地位了。参加中山进修班对我而言,是我从事血液生涯中质的飞跃,无论对以后的临床工作,还是参加市内大会诊、实验诊断上课、参加老丁举办的全国血液进修班讲课,均得益匪浅,尤其是独立看骨髓片能力的培养。结合临床阅读骨髓片,将会对诊断思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市内大会诊遇到前辈们都能自己看骨髓片的。学成回院后,老丁交给我两个任务:一是复核刘文廉老师打的骨髓片报告,这是当时院里的规定,检验员打的报告,一定要临床医师复核,并且要来真的,不能盖个章算数;二是教会姬美容老师看骨髓片。姬老师是年分配来我科的,当时她身体不好,担任住院医师不能值班,科里安排她到血液病实验室工作,因此我还是她的启蒙老师,当然她以后的辉煌,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由具有临床医师背景的人材掌握细胞形态学才会有辉煌,可能是一条很好的经验。老丁很重视抓科内的学术活动。周四的全科疑难血液病临床和细胞形态学讨论是雷打不动的,很具有特色,学术思想非常活跃,争论最多的是姬老师和老丁之间,大家收获很大。

学术思想

老丁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是全国闻名的临床血液学家了,他临床和细胞形态学的功底都很深。可贵的是他的学术思想也很活跃,目光敏锐,能捕捉到临床血液领域的前沿课题。他的学术思想影响了我们这一代华山血液人。我们研究老丁的学术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将会使下一代华山血液人了解我科所从事课题研究的来龙去脉,会知道怎么样很好地继承老丁的学术思想。老丁是我国造血干细细胞移植的先驱者之一,早在年就开始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我科是国内较早建立层流病房、较早进行骨髓移植动物实验的单位,是较早开展胎肝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单位,是较早建立一套采集骨髓和保存骨髓方法的单位之一,独创封闭骨髓抽吸一步法。从以上几个“较早”就足以说明我们华山血液的贡献了。今天我们在这里颂扬老丁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成就时,切勿忘记小丁的贡献,他是一位实干家,层流室的创建、采集和保存骨髓方法的建立、动物实验的开展都有他的贡献。我亲眼目睹小丁几乎每天都要到公卫所动物房,穿着长筒套鞋做动物实验。老丁对贫血的研究也非常有兴趣,参加中华医学会学术活动,基本上都在贫血学组,他做的继续教育学术报告都是有关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进展。年第八届全国贫血学术会议第一排为贫血学组的大伽们左起张茂宏教授,张之南教授,丁训杰教授,李蓉生教授,储榆林教授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开始从事抗人球蛋白分型血清制备的研究,获得了更敏感、更特异的单价抗人球蛋白血清,并应用于临床,对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型诊断、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都有重要意义。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我以贫血为主攻方向亦是受老丁的影响。林果为教授参加年第十届全国贫血学术会议我院是国内开展皮肤淋巴瘤研究最早的单位。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成立以老丁、邱丙森教授领衔的研究组,我和姬老师都参加。每周活动一次,主要是学术活动,疑难病例讨论和读片。因为当时情况是,皮肤科医生只知道蕈样肉芽肿(MF),许多皮肤淋巴瘤病例误诊为普通皮肤病。通过研究组活动,使大家认识到皮肤淋巴瘤分类是很复杂的,有来源于T细胞的,也可来源于B细胞和组织细胞,并收集了大量病理资料。邱教授于年主编的专著《皮肤淋巴造血组织肿瘤》里,不少资料均来自研究组。这是我国第一本有关皮肤淋巴瘤的专著。我参加这本书的审稿,并为书写了序言。《皮肤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封面、审者以及林果为教授撰写的序言

提升学术地位

提升科室的学术地位和其知名度有关,还和领*人物的引领有关。老丁非常重视这方面工作。每次学术会议召开都要有华山血液的声音,科室最忙的时间就是为学术会议准备文章。老丁要求很高,每次年会,华山一定要有10篇以上论文被会议收录,一定要有华山的大会发言。年全国贫血学术会议期间丁训杰教授和林果为教授摄于鼓浪屿林果为教授与前辈郁知非教授和杨天楹教授合影于年日本名古屋学术会议老丁很重视培养新生力量,很早就带我们出去见世面,认识前辈,很早就把我们推荐出去在学会任职,在《中华血液学杂志》任编委。年首届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成立,老丁就把我推荐出去任学会委员,该时华山就要占居三个席位,医院。我连续担任三届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和两届《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都是老丁推荐的。年我被推选为第六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这可能是华山血液人第一次担任常委。医院的李蓉生教授还担任贫血学组组长。

年全国贫血学术会议,李蓉生教授和林果为教授在主持学术报告

老专家讲华山故事

年,中国共产*成立周年。在*史学习教育中,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被挖掘,很多珍贵深藏的史料被披露,就像灯塔,照亮前行的航程。

6月,医院*委启动了一项“医院老教授口述史”活动,由各*支部走访身边的院士、终身教授、老干部、老专家等华山前辈,听他们讲述*和国家的沧桑变迁史,讲述医院和所在科室的发展史,讲述自己听*话跟*走的奋斗史,丰富中国共产*的历史记忆,探索医院辉煌百年的奥秘,梳理学科发展的脉络,传承前辈的革命精神,为华山新百年的发展提供持续奋进的动力。

记忆的阀门被打开,华山老专家的讲述就像一部丰厚的百科全书。或许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采访拍摄还远远不够他们想要讲述的,所以,可敬可亲的老专家们就用文字和老照片娓娓道来。

讲述者介绍

林果为,年生,浙江杭州人。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在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和血液科工作,历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诊断教研室主任和临床流行病学培训中心主任。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终身教授。-年赴美国宾医院普通内科进修临床流行病学,取得硕士学位(MSC.)。曾任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上海医学》《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循证医学杂志》《内科理论与实践》等杂志编委,历任《实用内科学》第13-15版主编。

从事临床血液学工作60余年,特别在血液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有很深造诣。在铁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方面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七项。其年主编《现代临床血液病学》获全国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第3版获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3项,以及年、年度“宝钢和普康优秀教师奖”。

审校

陈勤奋

编辑

周逸凡

名医就在您身边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