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肝炎日科普知识六病毒性肝炎您了解 [复制链接]

1#
哪里的白癜风专科医院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病*性肝炎您了解多少?

病*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资料:食物或水型流行爆发,儿童发病多见,以及秋、冬季节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中年以上的急性肝炎患者,应考虑戊型肝炎的可能。有乙型肝炎家族史及有与乙型肝炎患者或HBsAg携带者密切接触史,有利于乙型肝炎的诊断。对有输血制品病史的患者,应考虑丙型肝炎的可能。

Q1

急性肝炎

图1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向肝实质溢出。无界面炎症。

图2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均匀分布。血窦细胞反应活跃。肝细胞、库普弗细胞胆色素沉积,毛细胆管淤胆。

图3腺泡带显著炎症坏死,腺泡内炎症活跃。

图4终末肝小静脉周围炎症坏死,网状纤维支架塌陷。

1

病理变化

全肝细胞肿胀、水样变性及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凋亡小体形成,散在的点、灶状坏死,汇管区呈轻至中度炎症反应。

2

临床表现

急性*疸型肝炎:甲、戊型多见,总病程1~4个月。

*疸前期:发热、疲乏、食欲下降、恶心、厌油、尿色加深,转氨酶水平升高。

*疸期:皮肤巩膜*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浓茶样尿,转氨酶升高及血清胆红素升高

恢复期:*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

急性无*疸型肝炎:起病较缓,无*疸。可发生于5型病*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无*疸不易被发现,发生率则高于*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3

临床诊断

急性肝炎:起病急,有畏寒、发热、纳差、恶心、呕吐等急性感染症状,血清ALT显著升高,而无过去肝炎病史者应首先考虑甲型或戊型肝炎的诊断。*疸型肝炎可有*疸前期、*疸期、恢复期三期经过。病程不超过6个月。

Q2

慢性肝炎

1

病理变化

炎症坏死、纤维化。

2

临床表现

慢性肝炎:常见于乙、丙、丁型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病情轻,可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慢性肝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

3

临床诊断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

左右滑动查看

图一:腹水图二:*疸

图三、四:腹壁静脉曲张图五:肝掌

肝炎标志物

Q3

重型肝炎(肝衰竭)

1

病理变化

重型肝炎(肝衰竭):

1、急性重型肝炎:一次性坏死,或亚大块性坏死,或桥接坏死;存活肝细胞的重度变性。

注:图左:坏死带扩大,形成V-P间的桥联坏死。

图右:终末肝静脉周围的肝细胞坏死后,残存网状纤维支架塌陷。汇管区有少量固有的纤维组织。

2、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呈亚大块坏死,坏死面积小于1/2;肝小叶周边可见肝细胞再生,形成再生结节;小胆管增生和淤胆。

注:亚急性重症肝炎: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腺胞小区域的融合性坏死活跃的胞内炎症。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基础上出现亚大块或大块坏死,部分病例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

注:慢性重型肝炎:坏死区有许多红细胞及炎症细胞小胆管增生,淤胆存活的肝细胞萎缩、嗜酸性变,形成凋亡小体。

4、肝硬化: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

2

临床表现

重型肝炎(肝衰竭);病死率高。病因及诱因复杂,表现一系列肝衰竭症候群。

3

临床诊断

主要有肝衰竭症候群表现。

病理生理

1.*疸:以肝细胞性*疸为主,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功能障碍都可引起*疸。

2.肝性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血氨及其它*性物质的潴积、假性神经递质假说等),常见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便秘和使用镇静剂等。

3.出血: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骨髓造血系统受到抑制,DIC及继发性纤溶,胃黏膜广泛的糜烂和溃疡,门脉高压引起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

4.肝肾综合征: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管收缩和肾内血液重新分布,导致肾皮质缺血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5.肝肺综合征:慢性病*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可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肺水肿、间质性肺炎、盘状肺不张、胸腔积液和低氧血症等病理和功能改变,统称为肝肺综合征。

6.腹水: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钠潴留、利钠激素的减少导致钠潴留、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肝硬化结节压迫血窦使肝淋巴液生成增多。

并发症

1.消化系统:胆道炎症、胰腺炎、胃肠炎等。

2.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等。

3.血液系统: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4.循环系统:心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5.泌尿系统: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酸中*等。

6.皮肤:过敏性紫癜等。

7.肝硬化及肝细胞癌:在我国,乙型肝炎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其次为丙型肝炎。

8.肝性脑病: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症状及体征。

9.出血: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以皮肤及消化道出血为常见。

肝肾综合征: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

治疗

1.急性病*性肝炎:


  急性甲型、乙型和戊型肝炎:对症及支持治疗。


  孕妇和老年人患急性戊型肝炎,较易发展为重型肝炎,应按较重肝炎处理。

急性丙型肝炎:尽早抗病*治疗,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减少慢性化,加用利巴韦林口服,可增强疗效。

2.轻度慢性肝炎:


  一般治疗:合理休息、饮食、心理平衡;

对症治疗:护肝药、抗病*、免疫调节治疗等。

并发症的防治

1.肝性脑病的防治:氨中*的防治(低蛋白饮食;酸化及保持大便通畅;口服诺氟沙星以抑制肠道细菌;降低血氨)、恢复正常神经递质、维持氨基酸平衡、防治脑水肿、积极消除其诱因。

2.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使用足量止血药物,输入新鲜血浆、血液、血小板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3.继发感染的防治:合理使用抗生素。

4.肝肾综合征的防治:扩张血容量,可用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急性患者隔离期:甲、戊肝病后3周,乙肝HBsAg阴转,丙肝HCVRNA阴转;患者/病*携带者(乙、丙型):加强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

甲、戊型:重点搞好卫生措施;乙、丙、丁型:重点防止血液/体液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甲肝减*活疫苗、乙型肝炎疫苗;

被动免疫:甲肝人血清或胎盘球蛋白、乙肝HBIG。

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