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见过遇冷凝集的血吗超神奇 [复制链接]

1#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31229/4319047.html

案例分析

患者女,16岁。患者半月前无诱因发热,体温高达40.2℃,伴有畏寒、寒战,有咳嗽,咳痰,咳白色痰,无胸痛、气促、气喘、呼吸困难,无盗汗等不适。在外院诊断为“右肺中叶大叶性肺炎、贫血查因”,予退热、抗感染(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奇霉素)治疗后症状未缓解,改抗生素(头孢呋辛1.5gbid+阿奇霉素0.5gqdd25-d27)治疗,期间患者反复高热,最高体温达42℃,咳嗽、咳痰症状加剧,遂改抗生素(万古霉素1gq12h+泰能0.5gq8hd27-d31)治疗后仍高热不退,为进一步治疗转我入院。

治疗尚未开始,血常规就“出问题”了。

入院当天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28.14×10^9/L,红细胞计数1.4×10^12/L,血红蛋白38g/L,中性粒细胞23.74×10^9/L,淋巴细胞2.64×10^9/L(备注:结果已复查,可能存在自身凝集,结果仅供参考,必要时请复查)。输2U同型RBC,次日血细胞分析(静脉血):白细胞计数24.69×10^9/L;红细胞计数0.15×10^12/L;血红蛋白24g/L;血小板计数×10^9/L;淋巴细胞3.46×10^9/L;中性粒细胞19.89×10^9/L;单核细胞1.29×10^9/L。(备注:标本冷凝集,RBC人工计数为:0.8*10^12/L。输洗涤RBC2U,第三天血细胞分析(静脉血):白细胞计数24.34×10^9/L;红细胞计数0.08×10^12/L;血红蛋白70g/L;血小板计数×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4%;淋巴细胞百分比14.9%。

问题来了:

1该患者本身存在贫血的情况,血常规结果中“自身凝集”如何解读?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结果可信程度如何?

2自身凝集可能由哪些情况引起?该患者存在引起冷凝集的可能因素吗?

3如果患者的血存在体外自身凝集,会不会影响其他的检测报告?比如凝血功能?看报告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4这类患者输血应该注意些什么事项?

什么是自身凝集

自身凝集”往往是由患者体内存在“冷凝集素”造成。实验室确认该患者的血液离体后即出现凝集,温育后凝集缓解,极度怀疑冷凝集素的存在。

而对于这类患者的标本,血常规往往显示红细胞计数很低,血红蛋白影响不大,因此MCH和MCHC经计算明显升高的情况;白细胞和血小板受影响不大。镜下表现如图:(红细胞之间发生聚集,白细胞和血小板仍较为分散)

这类标本的外观往往在室温下不会出现明显凝集,仔细观察,可发现“细沙状”等细微改变,如果不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很容易造成结果误报。

对于该类标本,实验室一经发现,会采取37度水浴半小时,快速上机检测;如凝集素滴度较高,温育标本遇到冷试剂仍然会出现凝集的情况,则采用温盐水或EPK稀释标本,用稀释模式检测,尽量减少自身凝集对检测的干扰;进一步可通过RBC人工计数确认最终结果。实验室已对该标本经过以上处理,病例中的结果已经尽可能接近客观,可以依据实验室数据考虑进一步治疗,并持续检测。

引起冷凝集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

(1)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病人感染后第二周冷凝集素可达1:40-1:80或更高,第四周达到高峰。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症贫血、疟疾、骨髓瘤、腮腺炎、螺旋体病、恙虫病、肝硬化等疾病也可以有阳性反应。

(3)有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人可能继发支原体肺炎,冷凝集素滴度阳性,可达数万。

该患者以“重症肺炎”入院,不排除支原体感染;而且本身有贫血病史,尿常规尿胆原66umol/L、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溶贫。建议进一步检测肺炎支原体、自身免疫抗体、酸溶血实验、抗人球蛋白实验、PNH检测、及血红蛋白电泳等实验室检查进行排查。也可以检测“冷凝集素”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冷凝集。

冷凝集标本对其它结果也会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需要抗凝血检测的项目,如血型、血沉等,对交叉配血也会产生干扰。该患者血型报告“O”型,Rh+,备注手工反定型为“O”型。血沉加快。酸溶血实验、抗人球蛋白实验、PNH检测、及血红蛋白电泳等实验均因“标本凝集,无法检测”作废。由于属于抗体介导的自身凝集,不消耗凝血因子,因此对凝血功能影响不明显

如何检测

在进行此类标本在血型和配血困难时应监测冷凝集素,排除不规则抗体。疑为冷凝集时:正定型采用37度生理盐水洗涤3次的红细胞,反定型采用患者全血4度放置一小时的血清,将反应管放到37度水浴5分钟后观察结果。配血相合的前提下,输血注意给受血者保温、减慢输注速度,或给血液加温输注。

来源:检验医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