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偏方能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99279.html医院和仙桃人民广播电台
联合制作播出的
《中医健康课堂》
节目播出时间
周一至周四9:00、周五16:00
贫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提到的一类词语,当看见某人的脸色很苍白的时候就常常会认为是贫血导致的,认为贫血就是血管里的血液少了,其实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我们不仅要知道贫血会有哪些表现,还要知道有哪些情况会导致贫血以及如何就医诊治。
本期节目,我们就和大家聊聊有关贫血的分类与临床表现小知识。
本期嘉宾
医院
国家区域中医(血液病科)诊疗中心
住院医师兼中心秘书
刘逸豪
刘逸豪,医院国家区域中医(血液病科)诊疗中心住院医师兼中心秘书。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健康管理师,武警预备役士官,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曾于天津中医院完成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跟随天津市血液病名老中医杨文华教授出诊学习三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1项,参与研究建立AEM评价体系辅助判断血液肿瘤患者化疗耐受性评价。主要从事临床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
一、什么是贫血?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浓度来代替。一般认为在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血红蛋白<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g/L,孕妇血红蛋白<g/L就有贫血。二、贫血的分类?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贫血有不同的分类。如:按贫血进展速度分急、慢性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按血红蛋白浓度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增生不良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增生性贫血(除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外的贫血)等。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即: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三)失血性贫血。
三、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
从红细胞的生成来说,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即造血细胞、造血调节、造血原料。
造血细胞包括多能造血干细胞、髓系干祖细胞及各期红系细胞。造血调节包括细胞调节如骨髓基质细胞、淋巴细胞的影响和造血细胞本身的凋亡;因子调节如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粒系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正、负调控因子。造血原料是指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代谢以及细胞构建必需的物质,如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如叶酸、维生素B12等)、微量元素(如铁、铜、锌等)。这些因素中的任一种发生异常都可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进而发生贫血。
四、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与失血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即溶血性贫血,溶血是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按溶血的部位可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失血性贫血根据失血速度分急性和慢性,根据失血量分轻、中、重度,根据失血的病因分出凝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血友病和严重肝病等)和非出凝血性疾病(如外伤、肿瘤、结核、支气管扩张、消化性溃疡、肝病、痔疮、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慢性失血性贫血往往合并缺铁性贫血。
五、贫血的相关因素?发生贫血后身体的表现?
贫血的临床表现与5个因素有关:贫血的病因(包括引起贫血的相关疾病),贫血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的程度,贫血时血容量下降的程度,发生贫血的速度和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对贫血的代偿和耐受能力。贫血主要以以下十大系统表现为主:即(一)神经系统、(二)皮肤黏膜、(三)呼吸系统、(四)循环系统、(五)消化系统、(六)泌尿系统、(七)内分泌系统、(八)生殖系统、(九)免疫系统、(十)血液系统。
六、贫血引起的常见的系统症状表现?
我就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皮肤黏膜与循环系统来简要介绍一下贫血引起的临床症状吧。
从皮肤黏膜系统来说,苍白是贫血时皮肤、黏膜的主要表现,其机制主要是贫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引起有效血容量重新分布,为保障重要脏器(如脑、心、肾、肝、肺等)供血,相对次要脏器(如皮肤、黏膜)则供血减少;另外,由于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也会引起皮肤、黏膜颜色变淡。粗糙、缺少光泽甚至形成溃疡是贫血时皮肤、黏膜的另一类表现,这除了与贫血导致皮肤、黏膜供血减少和营养不足有关外,还可能与贫血的原发病(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缺铁以及自身免疫病等)有关。溶血性贫血(特别是血管外溶血性贫血)可引起皮肤、黏膜*染,某些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可并发皮肤损害(如绿色瘤等)。
从循环系统来说,急性失血性贫血时循环系统的主要表现是对低血容量的反应,如外周血管的收缩、心率的加快、主观感觉的心悸等。非失血性贫血由于血容量不低,故循环系统的主要表现是心脏对组织缺氧的反应:轻度贫血时,安静状态下可无明显表现,仅活动后有心悸、心率加快;中、重度贫血时,无论何种状态均可出现心悸和心率加快,且贫血愈重,活动量愈大,心脏负荷愈重,症状愈明显;长期贫血,心脏超负荷工作且供血不足,会导致贫血性心脏病,此时不仅有心率变化,还可有心律失常、心脏结构异常,甚至心功能不全。贫血后多次输血导致“血色病”,也会引起心功能不全和心率、心律的改变。某些引起贫血的原发病累及心脏和血管,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
听众提问:刘医生您好,听了您对于贫血的介绍,我觉得自己有贫血的症状,医院做检查的话大概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检查呢?
刘逸豪:
除了常规的问诊、查体外,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分为血常规、骨髓和贫血发病机制检查。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确定有无贫血,贫血是否伴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红细胞参数反映红细胞大小及血红蛋白改变,为贫血的病理机制诊断提供相关线索。血红蛋白测定为贫血严重程度的判定提供依据。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或对贫血的代偿)情况。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或形态改变,是否有疟原虫和异常细胞等。2、骨髓检查:包括骨髓细胞涂片分类和骨髓活检。涂片分类反映骨髓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比例和形态变化。活检反映骨髓造血组织的结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和形态变化。骨髓检查提示贫血时注意造血功能高低及造血组织是否出现肿瘤性改变,是否有坏死、纤维化或大理石变,是否有髓外肿瘤浸润等。凭骨髓检查评价患者造血功能时,必须注意骨髓取样的局限性,一个部位骨髓增生减低或与血常规结果矛盾时,应做多部位骨髓检查。3、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包括缺铁性贫血的铁代谢及引起缺铁的原发病检查;巨幼细胞贫血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及导致此类造血原料缺乏的原发病检查;失血性贫血的原发病检查;溶血性贫血的红细胞膜、酶、珠蛋白、血红素、自身抗体、同种抗体或PNH克隆等检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贫血的造血细胞质异常(如染色体、抗原表达、细胞周期、功能、基因等)、T细胞调控(如T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因子)、B细胞调控(如骨髓细胞自身抗体)检查,以及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和其他系统继发贫血的原发病检查。听众提问:刘医生您好,我想问下如果确实有贫血的话,大概会有哪些方面的治疗呢?
刘逸豪:
贫血性疾病的治疗分“对症”和“对因”两类。1、对症治疗:目的是减轻重度血细胞减少对患者的致命影响,为对因治疗发挥作用赢得时间。具体内容包括:重度贫血患者、老年人或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贫患者应输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体内缺氧状态;急性大量失血患者应及时输血或红细胞及血浆,迅速恢复血容量并纠正贫血;对贫血合并出血者,应根据出血机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止血治疗(如重度血小板减少应输血小板);对贫血合并感染者,应酌情予抗感染治疗;对贫血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全者,应根据脏器的不同及功能不全的程度而施予不同的支持治疗;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多次输血并发血色病者应予去铁治疗。2、对因治疗:实乃针对贫血发病机制的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铁及治疗导致缺铁的原发病;巨幼细胞贫血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溶血性贫血采用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术;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有肯定疗效;造血干细胞质异常性贫血采用干细胞移植;再障采用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及造血正调控因子;肿瘤性贫血采用化疗或放疗;免疫相关性贫血采用免疫抑制剂;各类继发性贫血治疗原发病等。
手机下载“开吧APP”
收听节目、参加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