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检验项目血常规的临床意义 [复制链接]

1#

一、白细胞(WBC)计数

参考值:(4.0~10.0)×10^9/L;

WBC生理性↑↑:妊娠期(特别是妊娠20周后),新生儿及激烈运动过后,冷热水浴后、紫外线照射、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情绪激动。

WBC病理性↑↑: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大出血、中*等。

WBC↓↓:①病*感染;②放化疗的影响;③再生障碍性贫血;④长期接触放射线;⑤免疫系统衰弱;⑥药物引起(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⑦白血病;⑧脾功能亢进。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参考值:绝对值(2.0~7.0)×10^9/L,百分数50%~70%。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①婴儿;②妊娠后期妊及分娩时,女性*体期;③皮质激素、肾上腺治疗后;④激烈运动。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①常见细菌感染、炎症或骨髓增殖症;②急性出血和急性溶血之后;③代谢性疾病(痛风危象、糖尿病酸中*、肾功能不全);④变态反应和各种中*;⑤组织损伤。

中性粒细胞↓↓:①病*感染、伤寒、副作寒病;②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抗肿瘤药、苯二氮革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③放疗;④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等);⑤脾功能亢进;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参考值:绝对值(0.02~0.5)×/L,百分数0.5%~5%。

嗜酸性粒细胞↑↑:①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②皮肤病;③寄生虫病;④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⑤X线照射后、脾切除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嗜酸性粒细胞↓↓:①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②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淋巴细胞计数

参考值:绝对值(0.8~4.0)×/L,百分数20%~40%。

淋巴细胞↑↑:①病*感染、某些血液病和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②感染性疾病;③血液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期等;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淋巴细胞↓↓:①可能有免疫缺乏病;②再生障碍性贫血;③急性感染症的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加;④应用化学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各种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淋巴细胞也可相对减少。

单核细胞计数

参考值:绝对值(0.12~0.8)×/L,百分数3%~8%。

单核细胞↑↑:①可见于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②急性感染恢复期;③活动性肺结核、伤寒等。

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参考值:绝对值(0.1)×10^9/L,百分数0%~1%。

嗜碱性粒细胞↑↑:①可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②骨髓纤维化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③癌转移、铅及铋中*等。

嗜碱性粒细胞↓↓:①疾病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②用药见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等。

二、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

男性:(4.0~5.5)×/L;

女性:(3.5~5.0)×/L;

红细胞(RBC)↑↑:①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肺气肿等;②另外还有某些肿瘤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③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

红细胞(RBC)↓↓:红细胞减少既提示贫血或大量失血。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④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

血红蛋白(HB)计数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参考值:

男性:~g/L。

女性:~g/L。

Hb生理性↑↑:①大量失水,常见于大量出汗;②长时间不喝水;③高原居民;④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后等;

Hb病理性↑↑:①连续呕吐,②反复腹泻,③大面积烧伤或者糖尿病酮症酸中*及尿崩症等,④也可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也见于某些肿瘤,肾脏疾病等。

Hb生理性↓↓:降低主要是反应贫血的情况,根据数值判断贫血的程度。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Hb病理性↓↓: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也可致溶血性贫血。

三、血小板系统:反应凝血状态

血小板主要作用有: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10%。

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L。

血小板(PLT)↑↑:①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出血、溶血等;②可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③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④骨折后可见一过性增多;

血小板(PLT)↓↓:①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②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粪便中常见医学蠕虫卵的形态

●疟原虫形态

●尿液管型和结晶

●四种疟原虫姬氏染色各期形态

●细说血脂,再看不懂您就下岗吧!

●质量失控常见原因汇总,必须收藏!

●检验职考那都不是事儿!您得具备正确的打开方式!

●检验医师应该掌握的临床疾病实验室检查及结果分析戳原文,检验医学推荐用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