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刚刚开始学习血液,感觉难度已经扑面而来了,尤其是记忆的点那么多,只能说血液我跟你拼了,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意义
1.过氧化酶染色(POX)
(1)原理:血细胞内的过氧化离分解,释出初生态氧,使无色联苯胺氧化成蓝色联苯胺,后者进一步变成棕黑色化合物,沉着于胞质内。
(2)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①(-),无颗粒。②(±),颗粒细小、弥散分布。③(+),颗粒较粗,局灶分布。④(++),颗粒粗大、密集、分布较广,占胞质的1/2-2/3。⑤(+++),颗粒粗大,成团块,几乎布满胞质。⑥(++++),颗粒成团块状,充满胞质,并覆盖胞核。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的程度逐渐增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强阳性反应,嗜酸性粒细胞阳性反应的程度最强,其阳性颗粒比中性粒细跑粗大,有折光性,嗜碱性粒细胞呈阴性反应。简言之粒细胞就是(+,+++)
2)单核细胞系统: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反应。单核是(±,+)
3)其他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幼红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均呈阴性反应。淋巴,巨核(-)
(4)临床意义
1)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p>
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可呈阳性反应,阳性颗粒一般软较多较粗大,常呈局限性分布;
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原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③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反应,有时虽少数可呈弱阳性反应,但阳性颗粒少而细小,常弥散分布。
④白血病细胞呈过氧化物酶强阳性反应,应确定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2.过碘酸-雪夫反应(PAS)
(1)原理:过碘酸是氧化剂,使含乙二醇基的多糖类物质氧化,形成双醛基。醛基与雪夫试剂中的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化合物,附着在含有多糖类的胞质中。红色的深浅与细胞内能反应的乙二醇基的量成正比。
(2)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红色颗粒、块状或呈弥漫状红色。①(-),胞质无色,无颗粒。②(+),胞质淡红色或有少量红色颗粒,通常10个颗粒。③(++),胞质红色或有10个以上红色颗粒。④(+++),胞质呈暗红色或有粗大红色颗粒,可出现红色块状。⑤(++++),胞质呈紫红色或有粗大红色块状。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阴性,分化好的原始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并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的程度逐渐增强。
2)红细胞系统:幼红细胞和红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3)单核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其他单核细胞呈阳性。绝大多数阳性,呈细颗粒状。有时在胞质的边缘处阳性反应颗粒较粗大。
4)淋巴细胞:大多数琳巴细胞为阴性反应,少数淋巴细胞可呈(+)反应。
5)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巨核细胞为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为红色颗粒状,有时为红色块状。血小板为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为细颗粒状,有时为红色小块状。
6)其他细胞:浆细胞一般为阴性反应,少数可呈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为红色细颗粒状。
(4)临床意义
1)红细胞系统:①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可呈阳性反应。
②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幼红细胞可呈阳性反应。
③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疾病时,幼红细胞为阴性反应,有时仅个别幼红细胞呈阳性反应。
2)白细胞系统/p>
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淋巴细胞的阳性反应物质为红色粗颗粒状或红色块状,底色不红。
②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的阳性反应物质呈均匀分布的红色细颗粒状或呈均匀红色。
③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单核细胞的阳性反应物质呈红色细颗粒状,弥散分布。
3)其他细胞/p>
①帮助鉴别不典型巨核细胞和霍奇金细胞或Reed-Sternberg细胞,前者呈强阳性反应,后者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
②帮助鉴别戈谢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前者呈强阳性反应,后者呈弱阳性反应,且空泡中心为阴性反应。
3.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1)原理(偶氮偶联法):血细胞内的碱性磷酸酶在pH9.4~9.6的条件下将基质液中的α-磷酸萘酚钠水解,产生α-蔡酚与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灰黑色沉淀,定位于酶活性所在之处。
(2)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灰褐色至深黑色颗粒状或片状沉淀:①(-),灰褐色沉淀,为0分。②(+),胞质出现灰褐色沉淀,为1分。③(++),胞质深褐色沉淀,为2分。④(+++),胞质中已基本充满棕黑色颗粒状沉淀,但密度较低,为3分。⑤(++++),胞质全被深黑色团块沉淀所充满,密度高,甚至遮盖胞核,为4分。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除巨噬细胞可呈阳性反应外,其他血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4)参考值:NAP的积分值为30-。
(5)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①年龄变化:新生儿NAP活性增高,以后下降。儿童期各年龄大致相似,成年期较儿童期活性减低,老年期更低。②应激状态下的变化:紧张恐惧、激烈运动等NAP活性可增高。③月经周期中的变化:经前期增高,行经后降低,经后期恢复。④妊娠期的变化:妊娠2-3个月的NAP积分值轻度增高,以后逐月增高,分娩时达高峰,产后则恢复正常。
2)病理性变化/p>
①感染:细菌性感染时NAP积分值增高。病*性感染时,NAP积分值一般无明显变化。
②血液病/p>
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积分值明显减低,常为“0”,缓解时NAP积分值上升到正常。
ⅱ类白血病反应时的NAP积分值明显增高。
ⅲ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
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一般增高。
ⅴ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一般减低,有时可正常。
ⅵ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NAP积分值减低。
③其他:红白血病的NAP积分值减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红血病等疾病的NAP积分值可增高;NAP积分值破低,也可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严重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家族性低磷酸酶血症。
3)其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和ACTH后NAP积分值增高。
4.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1)原理:血细胞内的氯乙酸AS-D萘酚酯酶将基质液中的氯乙酸AS-D萘酚水解,产生萘酚AS-D,进而与基质液中的坚牢蓝GBC偶联,形成不溶性红色沉淀,定位于胞质内。
(2)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红色沉淀:①(-),胞质无色。②(+),胞质呈淡红色。③(++),鲜红色沉淀布满胞质。④(+++),深红色沉淀充满胞质。
(3)临床意义: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可出现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均呈阴性反应;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时,部分白血病细胞可呈阳性反应(原粒和早幼粒)。有些白血病细胞呈阴性反应(原始单核和幼单核细胞)。
5.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1)原理:血细胞内的a-醋酸萘酚酯酶(α-NAE)将基质液中的a-醋酸萘酚水解,产生α-萘酚,萘酚再与坚牢蓝B偶联,形成不溶性灰黑色或棕黑色沉淀,定位于胞质内。
(2)结果判断: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中出现棕黑色颗粒沉淀。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为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这种反应可被氟化钠抑制。
2)粒细胞系统:各期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有时少数粒细胞可呈弱阳性反应,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6.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和氟化钠抑制试验
(1)原理:血细胞内的醋酸AS—D萘酚酯酶与重氮盐偶联,形成不将性蓝色沉淀,定位于胞质内。
(2)结果判断: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中出现棕黑色颗粒沉淀:①(-),无颗粒沉淀,为0分。②(±),颗粒少量、稀疏,为0.5分。③(+),胞质内1/2区域出现颗粒沉淀,为1分。④(++),胞质内3/4区域出现颗粒沉淀,为2分。⑤(+++),胞质内布满颗粒沉淀,为3分。⑥(++++),胞质内充满浓密的颗粒沉淀,为4分。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
1)粒细胞系统:原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或阳性反应,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为阳性反应,一般为(+)~(++),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2)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为阴性反应或阳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均为阳性反应,一殷为(++)~(+++),此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7.碱性a-丁酸萘酚酯酶染色
(1)原理:血细胞内的α-丁酸萘酚酯酶(α-NBE)在pH碱性的条件下水解基质液中的a-丁酸萘酚,释放出α—萘酚,后者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在的部位。本试验常用的重氮盐为坚牢紫绛GBC、形成的有色沉淀为红色。α-NBE主要存在于单核细胞中,其阳性产物能被氟化钠抑制,而其他细胞系列的阳性产物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2)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中出现蓝色颗粒。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各期粒细胞均呈阴性。
2)单核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单细胞呈阴性,分化好的原单细胞呈阳性,幼稚及成熟的单核细胞呈阳性,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8.酸性磷酸酶染色(ACP)
(1)原理:血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在酸性条件下,将基质中的磷酸萘酚AS-BI水解,释放萘酚AS-BI,萘酚AS-BI与六偶氮付品红偶联,形成不溶性红色沉淀,定位于胞质内,如果血细胞的胞质呈红色为阳性反应,无红色为阴性反应。
(2)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中出现鲜红色颗粒沉淀:①(-),胞质无色。②(+),胞质出现淡红色颗粒。③(++),胞质布满鲜红色颗粒。④(+++),胞质充满深红色颗粒。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浆细胞、巨噬细胞呈阳性。
(4)临床意义
1)帮助鉴别戈谢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前者酸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反应,后者为阴性。
2)帮助诊断多毛细胞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时多毛细胞的酸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反应,此酶耐L-酒石酸的抑制作用。淋巴肉瘤细胞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细胞,酸性磷酸酶染色也呈阳性反应,但此酸可被L-酒石酸抑制。
3)帮助鉴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而B淋巴细胞为阴性反应。
9.铁染色
(1)原理:细胞外含铁血*素和幼红细胞内的铁与酸性亚铁氰化钾发生普鲁士蓝反应,形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
(2)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细胞外铁:观察骨髓小粒中的铁,呈弥散蓝色、颗粒状、小珠状或块状。根据骨髓小粒中铁的存在方式及量将细胞外铁分为(-)、(+)、(++)、(+++)、(++++).
2)细胞内铁:
①观察个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计算出铁粒幼红细胞的百分比。
②铁粒幼红细胞是指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根据蓝色铁颗粒多少、粗细分为I型、I型、皿型、IV型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③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颗粒在5颗以上,围绕核周1/3以上者。成熟红细胞中出现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3)参考值
1)细胞外铁(+)~(++),大多为(++)。
2)铁粒幼细胞12%-44%。
1)缺铁性贫血时,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低,甚至消失;铁粒幼细胞的百分率减低。经有效铁剂治疗后,细胞外铁增多。
2)铁粒幼细胞贫血时,出现较多环形铁粒幼细胞,铁粒幼细胞也增多,其所含铁颗粒的数目也较多,颗粒也粗大,有时还可见铁粒红细胞。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铁粒幼细胞的百分比可增高,其所含铁颗粒的数目可增多,环形铁粒幼细胞常见。在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环形铁粒幼细胞在15%以上。
4)非缺铁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细胞外铁正常或增高,铁粒幼细胞正常或增高。
5)感染、肝硬化、慢性肾炎及尿*症、血色病及多次输血后,骨髓细胞外铁增加。
1、过氧化物酶染色中,被初生态氧氧化的物质是A、酒石酸
B、重氮盐
C、过碘酸
D、四甲基联苯胺
E、亚铁氰化钾
2、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的是
A、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淋巴肉瘤
C、尼曼-匹克病
D、多毛细胞白血病
E、B淋巴细胞
3、鉴别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多毛细胞白血病首选的细胞化学染色是
A、过氧化酶染色
B、耐L-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
C、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D、非特异性酯酶加氟化钠抑制
E、苏丹黑染色
4、铁染色常用于哪种疾病的诊断
A、缺铁性贫血
B、慢性疾病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溶血性贫血
5、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积分明显增加,临床上最常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类白血病反应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病*感染
D、恶性淋巴瘤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6、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加氟化钠明显抑制,见于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D、急性红白血病
E、以上均不是
7、判断骨髓外铁,需要观察
A、中幼红细胞
B、晚幼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骨髓小粒
E、红细胞
1-7DDBAABD
憨憨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