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评判血糖控制好坏的金标准是什么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 http://m.39.net/pf/bdfyy/

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在糖尿病治疗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评价血糖总体控制、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指导治疗方案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是评判糖尿病控制好坏的最佳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了糖尿病人过去2~3个月内空腹和餐后血糖的综合水平。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的专家目前达成共识,即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要求小于6.5%,但对不同的人群又有不同的选择。不过,无论何种身体状况,糖尿病人的糖化都不能超过9.0%,否则高血糖会造成包括酮症酸中*、高深昏迷等其他危险。

糖化血红蛋白与微血管并发症关系

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每下降1%,患者发生微血管疾病的危险降低37%。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可有效降低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

另外一项研究也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1%时:

患白内障的可能性降低19%;

患心衰的可能性降低16%;

因血管疾病而遭受截肢或死亡的可能性降低43%。

所以,较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意味着较低的平均血糖水平,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风险也较低。

糖化血红蛋白这项指标不少患者存在一定的误区;

误区一糖化越低越好

不少患者认为糖化血红蛋白越低越好(医院标准检测方法的正常范围为4%~5.6%),这种认识是不完善的。糖尿病治疗强调个体化原则,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有时病情严重者一味追求低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造成频繁发低血糖,反而得不偿失。

误区二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监测一个就够了

糖化血红蛋白和自我血糖监测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两者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随访是各有优缺点的。与随机血糖相比,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不受一时偶然因素的影响,与采血时是否空腹无关,因而稳定性更好。而血糖能反映即时情况,尤其通过多点血糖监测(血糖谱)可反映患者全天血糖波动及控制情况。

误区三糖化血红蛋白很稳定,说明血糖也很稳定

一般情况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有时两者变化也会不一致。比如,暴发性1型糖尿病,这时糖化血红蛋白就可能赶不上急性血糖变化的速度,因此不能反映真实的平均血糖水平。还有酗酒、缺铁性贫血、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妊娠妇女血容量增加,血色素降低,以及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慢性肾衰、血红蛋白病等,测的糖化血红蛋白值都较低。

误区四检测糖化血红蛋白需要空腹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进餐的影响,检测时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需要空腹。

误区五每个月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但没有必要频繁地进行该指标的检测。初诊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以后每3个月检测一次就可以了,对于血糖控制平稳并达标的患者每年测定2~3次即可;对于治疗方案改变或血糖控制没能达标的患者,最好每季度测定1次糖化血红蛋白。

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5大因素

1、红细胞生存周期的异常

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量失血或输血、脾肿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肝脏疾病及接受透析的尿*症患者,红细胞寿命缩短,可使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假性降低。脾切除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等因红细胞寿命增加,可使HbAlc的测定结果假性升高。

2、药物

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使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假性降低。长期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嗜酒会导致血红蛋白乙酰化,使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假性升高。

3、妊娠

娠期妇女血容量增加,导致血红蛋白生理性降低,其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要较非妊娠妇女低。因此,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真实反映妊娠期妇女的平均血糖水平。

4、种族差异

有研究发现,黑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要高于白人,这可能与血糖及其他非血糖因素有关,后者如红细胞寿命、红细胞渗透性、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情况、遗传、生化方式等。

5、其他疾病

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可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而慢性肝病可干扰红细胞生成并降低其寿命,从而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另外,由于睾酮能够刺激产生红细胞,因此在性腺功能低下的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水平也较低。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检查有何不同

糖化血红蛋白是对于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效果而言更稳定的检查。这意味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易产生受压力和疾病的影响所带来的日常波动,而血糖检测只代表检查当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

糖化血红蛋白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4%-5.6%

糖尿病前期:5.7-6.3%

糖尿病:6.4%

糖尿病控制目标:

对大多数成人来讲,是7%

严格指标:6.5%

宽松指标:8%

什么样的人用严格指标?什么样的人用宽松指标呢?

1、出现低血糖的危险性:如果用胰岛素或某些容易引发低血糖的药,就要避免反复低血糖。如果真有反复低血糖,就要调药,放松控制指标。

2、患糖尿病年限。早期年轻患者,尽量用严格指标。

3、预期寿命:如果年纪很大了,可以放松控糖指标。

4、是不是有其它多种疾病缠身,是的话就放松控糖指标。

5、是不是有心血管病,有的话要注意避免低血糖,可以适当放宽控糖指标。

6、患者对控制糖尿病的态度:如果患者能积极配合医生,有意愿有条件把血糖控制好,那就要求严一点。

多久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频率,一般在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但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要求,具体如下:

1、血糖控制满意且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建议一年至少监测2次。

2、血糖控制不满意且需调整方案的患者,建议一年至少监测4次。

3、对于计划怀孕的糖尿病妇女,初期建议每月测1次,血糖控制满意后,可每6~8周测1次,直到受孕。

4、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孕妇,建议每2个月测1次。

5、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间建议,每1~2个月检测1次。

6、对于没有患糖尿病的45岁以上人群,应该考虑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尤其是合并肥胖或超重,同时有一个或多个糖尿病高危因素者,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列入每年常规体检项目。

如何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这将会使人们减少长期糖尿病并发症(如心脏病、中风、肾衰竭和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疼痛)而获益。要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健康饮食: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根据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身材的胖瘦以及全天运动量的大小,来制定全天需要的总热量。合理控制总热量,孕妇、乳母、儿童要增加热能的摄入,维持其特殊的生理需要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总热量中的50~60%由碳水化合物供应,碳水化合物的选择是粗细搭配,尽量选择食物多样化。蛋白的摄入占到15~20%,1/3是植物蛋白,2/3是优质动物蛋白,脂肪的量占到25~30%,尽可能地选择植物性的脂肪,

避免选择动物性的脂肪,限制饱和脂肪酸及碳水化合物深加工食品的摄入。

2、坚持运动:通过坚持锻炼,血糖将从血液转移到细胞中为身体产生能量,从而降低血糖水平。此外,锻炼会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3、保持健康的体重,肥胖患者应先减轻体重,减少热能的摄入。消瘦患者应提高热能的摄入,增加体重,使之接近标准体重。

4、定时监测:请按照不同人群要求定时监测糖化血红蛋白。需要提醒的是,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不能完全取代血糖监测,特别是使用胰岛素和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还是需要进行定期血糖监测,以确保血糖不会太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