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文梳理输血适应症及不良反应 [复制链接]

1#

输血适应症

基于不同的治疗目的,输血有不同的适应症。

(一)替代治疗

临床上最早、最主要的用途。当血液成分减少到一定的程度时,机体将无法代偿,进而影响脏器的功能乃至生命,故不得不「缺什么补什么」即「替代」性输血(血液成分)治疗。

其适应证主要包括原发性、继发性血液成分(包括各种血细胞成分和血浆成分)减少性或缺乏性疾病,如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浆凝血因子缺乏(包括各类血友病等)、低白蛋白血症、低转铁蛋白血症、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

(二)免疫治疗

自身抗体介导的组织损伤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等),用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

近年来,白血病患者经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定期输注一定量的供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LI),可发挥供者淋巴细胞抗宿主残留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三)置换治疗

凡血液中某些成分(如M蛋白、胆红素、尿素氮等)过多或出现异常成分(如溶血素、*物等),使内环境紊乱,进而危及患者生命时,均可采用「边去除、边输注」的置换输血治疗。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之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主要分为溶血性和非溶血性两大类。

(一)溶血性不良反应

输血中或输血后,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本身的红细胞被过量破坏,即发生输血相关性溶血。输血相关性溶血分急、慢性两类。

1.急性输血相关性溶血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的溶血。常出现高热、寒战、心悸、气短、腰背痛、血红蛋白尿甚至尿闭、急性肾衰竭和DIC表现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实验室检査提示血管内溶血。

该类溶血的原因有:

①供、受血者血型不合(ABO血型或其亚型不合、Rh血型不合);

②血液保存、运输或处理不当;

③受血者患溶血性疾病等。

处理该类溶血应及时、周全,如:立即终止输血;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碱化尿液、利尿;保证血容量和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血压;防治肾衰竭和DIC;必要时行透析、血浆置换或换血疗法等。

2.慢性输血相关性溶血又称迟发性输血相关性溶血。常表现为输血数日后出现*疸、网织红细胞升高等。多见于稀有血型不合、首次输血后致敏产生同种抗体、再次输该供者红细胞后发生同种免疫性溶血。处理基本同急性输血相关性溶血。

(二)非溶血性不良反应

1.发热:非溶血性发热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可达40%以上。其主要表现是输血过程中发热、寒战。暂时终止输血,用解热镇痛药或糖皮质激素处理有效。

造成该不良反应的原因有:

①血液或血制品中有致热原;

②受血者多次受血后产生同种白细胞或(和)血小板抗体。

预防该不良反应的常用方法是:输血前过滤去除血液中所含致热原、白细胞及其碎片。

2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或之后,受血者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为全身皮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体克等。处理该不良反应时,一要减慢甚至停止输血,二要抗过敏治疗,发生支气管痉挛时需解痉治疗;喉头水肿伴有严重呼吸困难者需做气管切开;有循环衰竭应用抗休克处理。

3.传播疾病:经输血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主要有各型病*性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巨细胞病*感染、梅*感染、疟原虫感染,及污染血导致的各种可能的病原微生物感染。该类不良反应的预防主要是:控制献血员资质及血液采集、贮存、运送、质检、输注等环节的无菌化。

4.其他:一次过量输血可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左心衰、肺淤血、酸碱平衡失调、离子紊乱等。

作者:罗标

编辑:佳佳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号).北京:卫生部,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北京:卫生部,年.

[3]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年)[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31(01)1-84.

[4]覃碧静,覃宜飞,韦小梅,蓝冬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2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