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她,终身未婚,无儿无女,却被人们尊称为 [复制链接]

1#
环孢素软胶囊说明书有没有说用药禁忌 http://m.39.net/pf/a_6997144.html

新生命微频道(原憨牛微频道):播撒信望爱,弘扬真善美;开启真智慧,建造新生命;追求终极成功,实现永恒价值,完成灵*升华……

今日经文

加拉太书:0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借神儿子的信心活着;他爱我,为我舍己。

腓立比书1:1

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

提摩太后书4:7-8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

她,终身未婚,无儿无女,却被人们尊称为“万婴之母”……

在网络上曾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人民币上印一位女性,应该印谁?”网友们众说纷纭,然而有一个答案却得到了高票赞同,那就是“林巧稚”。

林巧稚是谁?林巧稚有何伟大之处?竟然能得到众多挑剔网友们的高票赞同?

林巧稚工作照

林巧稚——谜一样的名字

医学界的人都知道:

她是闻名中外的妇产科专家;

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她是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

她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医学界的人都知道:

她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她曾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

她曾任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

她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她曾任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

她曾任中华妇产科杂志社总编辑;

她曾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和考试委员会委员;

她曾任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

她曾任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

她曾任、、、、第一至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医学界的人都知道:

年,她还曾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

年,她还曾被评为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年,她还曾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

3年,她还曾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7年;

4年,她还曾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出席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瑞士、法国;

年,她还曾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

年9月14日,她还曾被评为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

更重要的是——

国人还都知道:

她是一位“献身医学、献身人民”的典型;

她是一个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盛的爱的“东方圣母”式的女性——"中国的南丁格尔"。

她,终身未婚,无儿无女,但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她一生不仅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还亲自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被人们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卓越的人民医学家”等等。

但是,却鲜有人知道:

她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是中国基督徒名副其实的好榜样!

凡是近距离接触过她的人,都真切的感知到从她内心发出的圣洁和美好的馨香之气……

她又像一盏放在灯台上的明灯,“是进来的人得见光明”。

这“圣洁和美好的馨香之气”,这“是进来的人得见光明”,——正是来源于她委身的耶稣基督,她对基督的爱,矢志不渝……

她诚实无伪的一生见证了基督,像明光照耀,显示在这昏暗的世代中……

她亦秉承着基督“爱人”的思想,对所有的病人,无论贫富,皆一视同仁。

对交不起钱的病人,她就主动免费治疗。她有一个出诊包,包里总放着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医院门诊看病,同样鼓励贫民百姓不要挂她的专家号,告诉他们挂她的普通号,同样是她亲自给病人看病。许多老百姓因感念她高尚的医德,给被她医治和救护的孩子起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以示对林巧稚医生的尊敬和纪念。

她把一生都贡献给了妇产科学,是什么让她有如此的热忱,为医学事业奉献一生?

那就是耶稣基督,是来自上帝的爱。

信仰,使她一生践行“爱人如己”

年1月3日,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思明县鼓浪屿的一个基督徒家庭。她的父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她是家中的第3个女儿。林巧稚的父亲将这个美丽灵秀的女儿视为上帝的礼物,因此,给她取名为“林巧稚”,意思为灵巧而又天真。


  第一张照片以及兄妹等合影。合影照中,后排左一为林巧稚


  第二、三张照片为林巧稚母亲何晋、父亲林良英。

五岁时,林巧稚的母亲不幸患宫颈癌。眼见着身患宫颈癌的母亲,因无法医治,在无奈中死去,使得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林巧稚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第一次立下了学医的宏愿。

父亲对她疼爱有加,当年就送她进入英国传教士所办的幼儿园读书。年,林巧稚进入由牧师创办的新式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年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年,她正式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笃信基督教中“爱人如己”的信条,并用自己的一生加以践行。

在厦门读书时的林巧稚(中间)

在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林巧稚曾经多次跟随自己的老师,去拜访教会中的信徒家庭。老师卡琳小姐是一位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对所有的信徒都平等对待,不因贫富而区别看待任何人。

卡琳小姐的博学多识、谦卑柔和,对林巧稚的心灵产生了重大影响。年轻的林巧稚立志也要奉献自己,去彰显主耶稣的荣光。

年轻时的林巧稚

爱心,开启一生传奇

年,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之后,由于品学兼优,林巧稚被邀请留校任教。但是,林巧稚的心中却是渴望自己得到进一步深造,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督徒医生,不但能够解除世人肉体上的病痛,而且也能够更加方便有效地传福音,拯救人们的灵*。

年7月下旬,在家人和卡琳的支持下,林巧稚和女伴余琼英来到上海,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考试。

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考场原址

在考英语时,由于天气酷热难耐,余琼英中暑晕倒在考场,林立即中断考试,与另一女生将余琼英迅速抬到阴凉处,仅用十来分钟,便迅速地处理完了这起突发事件。

然而,回到考场,考试时间已过。

那一年,在名全国各地的优秀考生中,只录取5名,再加上她的试卷没答完,她对考试结果不抱任何希望。

然而,万万没想到,一个月后,她却惊喜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正是她在考场救人的出色表现,被协和医学院看中,认为她的爱心和沉着具备了一个医生的优良品质,破格录取她入学。于是,她成为那一届协和医学院在全国录取的5名学生之一。

从此,这位踏平底布鞋,着素布旗袍,挽中式发髻的八闽才女,从鼓浪屿声声海浪中走来,登上医学界的舞台……

刻苦,成就优秀学业,练就高超医术

协和医学院规定学生在预科期间,要完成4大类课程。语言学习:中文19学时、英文19学时。第二外语:须从法语或德语中选修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数学96学时、生物学时、物理学时、化学学时。可是,林巧稚在厦门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那里没有开设物理、化学课。而这两门课程,在协和医学院的3年预科中所占学分最多。

协和医学院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不少学生因无法完成学业而被淘汰。

在协和医学院,75分的考试成绩才算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者,留级;两门主课不及格者,就得离开这里另找出路。

但林巧稚是个认准目标就不回头的人。学生宿舍每晚10点半拉闸熄灯,但过了1点就会重新合上电闸。摸清这个规律后,她总是10点半上床休息,过了1点再起来学习。期末考试成绩公布的时候,林巧稚门门优秀,生物还考了全班第一。

凭着苦学和聪慧,林巧稚在8年的学习和残酷的淘汰竞争中,学习成绩一直高居榜首,作为女性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协和医学院最高荣誉的“文海”奖学金,开创了协和医学院女生获文海奖学金的先例。

年,林巧稚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在这一届学生中,5人中,只有18人能毕业。8年前入学时的5个女生,只有3人坚持到了最后。

毕业时,她还同时获得了纽约州立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医院,在杨崇瑞医生的指导下开始实习。

林巧稚十分勤奋,一步一个脚印,由助理住院医生升至住院医生。年,年轻的林巧稚凭借精湛的医术升至总住院医生。

年开始,林巧稚多次被派到国外进修学习。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医院、美国芝加哥,都留下了林巧稚的身影。

年,林巧稚被授予"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再回到中国之后,医院首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林巧稚(右一)去美国进修

舍己,赢得“万婴之母”尊称,亲手迎接五万婴儿出生

毕业后,医院的聘书,聘书中这样写道:

“兹聘请林巧稚女士,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在老协和,如果女大夫选择内、外、妇产科这样的大科,是不允许结婚的,如要结婚,必须先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只能选其一。

林巧稚接下了这张光荣的聘书。

尽管,这条违背人伦的规定很快就被废除了,但是林巧稚已经彻底投身到妇产科的工作中。每天络绎不绝的病人和各色各样的病症已经成了林巧稚生活的全部。

每年的生日,她依然会坚守在产房一线。

她说:“我到产房过生日更有意义。我为难产的孕妇接生,当小宝宝在我生日的时候降临人世,那哇哇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对我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物了”。

一年又一年,林巧稚此生再也离不开产房,再也离不开她心心念念的病人们。

她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0,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

每一个由她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LinQiaozhi’sBaby”(林巧稚的孩子)。傅作义的小儿子,冰心和吴文藻的三个孩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子女梁从诫、梁再冰,都是由林巧稚引领到人世间。

林巧稚的同乡,曾三次由她亲手接生的作家冰心说:“她不平凡的形象永远在我的心中闪光!”

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挂牌行医,不顾自身安危,心中只有患者

年,日*侵华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美国医院被迫关闭,医生不得不离开了。 

林巧稚却拒绝回到老家避难,她要留在北平为那些患病的妇女看病。

她在北平东堂子胡同10号开设了妇科门诊。前来看病的妇女络绎不绝。

林巧稚私人诊所旧址,现北京东堂子胡同10号

无论是穿金戴银,还是衣衫槛楼,林巧稚都一视同仁。

有时候,为了方便那些农村的贫苦妇女,林巧稚甚至骑着毛驴到乡村去,亲自为她们登门诊治。


  同时,医院为患者看病,到北京大学任教,整日忙个不停。 

医病倒贴钱,爱病人胜过爱自己

林巧稚不仅医术高明,她的医德、医风,爱心、奉献精神是有口皆碑。她看病人,从不问贫富。

她有一个特殊的出诊包,包里总带着现钱,对贫病交困的病人,不仅不收分文药费,相反,她往往还向被救治的贫苦患者贴钱,予以资助。许多患者都感动得流下热泪。

有一次,天已经很晚,一个人力车夫找上门来求她给妻子接生。她随车夫钻进漆黑的胡同,在车夫低矮的住房中看见了在痛苦中呻吟的孕妇。这时羊水已破,但因胎位不正造成难产,母子的生命危在旦夕。林巧稚一边轻声安慰,一边紧急处置,终于使孩子在黎明时分顺利生下。

林巧稚看着这个一贫如洗的家,默默从身上掏出50元给车夫,让他买点营养品给妻子补补身子,然后悄然离去。

像这样的事在林巧稚的一生中不知做过多少次。
   

金条不换的机票,丝毫动摇不了他治病救人的使命

抗日战争胜利后,医院恢复,医院任职。

年,人民解放*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

林巧稚谢绝了傅作义太太的好意——她要在医院守着她的病人。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早已经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治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

她心中只有治病救人的使命。

拒绝参加开国大典,只愿做一辈子值班医生

对于这样一位医学界颇为出名的人物,中共自然自然十分重视。

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9月中旬,有关部门向她发出金字请帖,邀请她届时临登天安门城楼观礼,参加将在10月1日召开的开国大典。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个难得的、无上荣耀的机会,但是信奉基督的林巧稚,却找到协和中共支部书记说道:“天安门开大会和妇产科有什么牵连,我谢绝参加!”

她跟身边的同事说:“我是个医生,去做什么呢?我的病人更需要我,我需要守护在她们身旁。”

似乎只有妇产科的工作,才是她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真实通道。

她自谦道:“我愿为上帝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年周恩来总理和林巧稚(左)在一起

拒绝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唯敬畏上帝,与世俗分别为圣

年,在全国掀开了“土地改革”运动。

卫生部通知林巧稚去四川参加土改,她又找到支部书记,说道:“我作为一个信仰《圣经》、敬畏上帝的基督徒,自大学毕业的那一天起,就立定心志,终生不参加任何与医学妇产科学无关系的组织或活动。乡村土改和妇产科有什么关系?我拒绝参加!”

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刘少奇主席与林巧稚交谈

拒绝参加无神论**,保守信仰纯洁

年以后,在种种压力下,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

一天,一辆轿车来协和接林巧稚去中南海见周恩来。

见面寒暄几句之后,毛泽东突然出现了……

周恩来直言说道:“共产*建设新中国,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来领导。如果林教授愿意参加共产*,我和毛主席愿意当你的介绍人。这个问题可能很突然,林教授可以回去考虑、考虑,再答覆。”

林巧稚当即站起来,微笑着表示感谢,并说,“我不能不直言相告,不用回去考虑,现在就做出正式的答覆吧!我是一个信仰《圣经》、敬畏上帝的基督徒,共产*是无神论者的**,我是绝对不能参加的。……我青年时期就在上帝面前立志:除了医学有关团体以外,任何*治团体或组织绝对不参加。”

年毛泽东主席与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交谈

历经无情*治运动,不改“爱人如己”初心,持守信仰底线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我国文化教育等部门,开展了一场以当时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为*治背景,旨在对知识分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改造运动。

医院作为一个年由美国教会传教士发起,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医院医院,当然就成了这次运动的重点“改造单位”之一。

而作为一个由协和医科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长期在医院从事妇产工作并成为著名妇产科专家的林巧稚,又因为她的社会威望和她的*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就成为了这次运动的重点“改造对象”。

因为,盖在医院身上的“美国”,“基督教”,“资产阶级”,这些标签无论如何也是洗刷不掉的。

由于林巧稚曾经去美国留过学,所以有人就怂恿她多多揭发美帝国主义的罪恶。

可是林巧稚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

如此榆木疙瘩不开窍,如此不识时务,这还了得?

在北京市委第医院给林巧稚作思想工作后,林巧稚虽然对新*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好感,但是,她仍然还是有好多事情想不通,坚决不愿违背《圣经》真理,说谎作伪证。后来,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又亲自帮林巧稚写了一份思想报告,要求林巧稚在医院的大会上念。可是林巧稚并没有按吴晗的意思去做。

在大会上,林巧稚深情回忆了多年以来在医院的经历。她说,"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看祖国……协和的窗户打开了,我受着阳光的沐浴,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我爱这明朗的天空,爱这明朗天空下的生活!"

台下的许多医护人员都感动并心酸地落泪了……

林巧稚(中排右二)与协和医学院同事合影

年,“大跃进”的时候,医院简化掉了很多东西,领导曾提出也要改进手术的洗手方法。他们说洗个手洗那么久、那么多遍,慢吞吞的,怎么“X跃进”呀?大家不敢吭声。

这洗手方法是一百多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曾有人做过试验,少洗一次或少洗几分钟,手上的细菌就要比正规的洗手法多出许多,就增加了手术感染的机会。这样的“大跃进”是拿病人的生命做代价的,洗手图简单,病人却要担风险。但大家不敢说,生怕自己不够革命。

林巧稚站出来说话了。医院*委书记问:“如果是给你做手术,你要我们洗三遍手还是洗一遍?一次洗五分钟,还是洗三分钟?”

医院书记一看她的架势就头疼,协和刚被接管时,也是这个老太太最不买*管会的账。但是,他知道她是以自己的人格作支撑的,所以强硬,只能无言以对。

林巧稚在工作中

文革期间,曾经救人无数的医院再次被波及,医院,众多医生被批斗。

林巧稚也不例外,头上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高帽子,受到了很大冲击,被革除了医生的职务,只能为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

即使如此,林巧稚依然积极乐观,怀着基督的爱去精心照料病人。

最难熬的那段岁月,她甚至不能从事医护行业,而是被派去打扫厕所。但是林巧稚依然认真地将厕所里的每一块儿瓷砖都擦的洁白发亮。

她那颗与人为善之心,从没有变过。在文革期间,多数协和的教授都被停发了工资,有的被关进“牛棚”劳动改造。这时,她常常把自己的工资分成许多份,悄悄送到各家去。

文革后期,在周恩来的关照下,林巧稚才又逐渐恢复了职务,主持在全国农村建立医疗卫生网,为农村培育了大量的基层医护人员,极大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只看病,不看人,持守医者天职

有时候,护士会提醒她,待诊室里有早已约定等候的特殊病人,林巧稚总是头也不回地说:“病情重才是真正的特殊。”

有一天,林巧稚的诊室进来了两位候诊的妇人。她们都穿着朴素的灰布列宁服,挂的却是专家号。

“以后别挂这种号了,这要多花许多钱。我也看普通门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多等一会儿。”林巧稚对她们说。

中年女人很客气地点头应道:“好的。”

送走了病人,有人问林巧稚:“您知道刚才找您看病的是谁吗?”林巧稚不在意地摇了摇头,“每天看过的病人太多,我从不关心来历,更记不住她们的姓名。”

“她是周恩来总理的夫人!”,别人告诉她。

“是吗?总理夫人?”,林巧稚拿过病历一看——邓颖超。

林巧稚(右3)和邓颖超(右)等合影

朱德夫人康克清在一篇回忆林巧稚的文章中写道:林巧稚看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病人是高级干部还是贫苦农民,她都同样认真,同样负责。她是看病,不是看人。

急病人所急,一封来信,促使她攻克了新生儿溶血症

林巧稚许多医学上的突破和成就,都与她对病人的爱有关,因为不忍放弃病人,使她在千方百计挽救病人的生命和幸福的时候,攻克了医学上的一道道难题,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年的3月份,林巧稚收到了来自远方一封信。

来信人名叫焦海棠,是一位生活在内蒙古包头市的女工。她已经怀过四个孩子,除了头胎小产外,其他三个孩子都是出生后全身发*而夭折。现在她又怀上了第五个孩子,渴望着做母亲的她在担忧和期盼中给林巧稚写信求救。

从焦海棠来信述说的症状不难判断,她的孩子患的是新生儿*疸、又叫新生儿溶血病,这是母子之间因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当时,新生儿*疸在国内尚无存活的先例,国际上也罕有完全治愈的记载。

林巧稚毅然接收了这个孕妇,她想到距孕妇生产时间还有五个来月,还有时间争取,决定接受这一挑战。她要病人做好准备,提前到医院做相关检查;自己则废寝忘食地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反复思考解决办法,并发动学生一起攻关。

在当时,作为一位声名卓著的医生,即使治好了这样的顽症,也不过是增加一个成功的病例,而一旦失败,在一个"*治挂帅"的年代,却有可能招致无法预想的后果。

但是,林巧稚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撒手不管此事。

此时她心里所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她不忍心让这个已4次经历丧子之痛的妇女再一次失去孩子。

时间就是生命,刻不容缓。于是,林巧稚下班后就钻进图书馆里,查遍世界各国的最新医学期刊,仔细搜寻着新生儿溶血病的点滴资料信息。但是,关于这种病例的资料少之又少。这样大的手术究竟应该怎样做?具体的解剖位置在哪里?如何确定手术的切口?这许多重大问题,没有任何文献和先例可循。

林巧稚(前右)在检查初生婴儿的健康情况。

待孩子生下时,果然出现上述症状。这是典型的“新生儿溶血症”,林巧稚决定和儿科的专家们分头着手试验和准备。并几次组织会诊。妇产科、儿科、病理科、血液科、外科,专家们的意见汇集在一起,最终制定出了对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的方案,把脐静脉切开,抽出病血,注入新鲜血,终于救活了这个孩子。

为了感谢林巧稚和她领导的治疗小组的“救命之恩”,产妇给这个孩子取名“协和”。

从此,医学对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了突破性的进步。

在此之后,她又先后做成了几十例“新生儿溶血症”病例,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妇产科学上的空白。

尽心尽责,关爱体贴,心细如发挽回一个个幸福家庭

有人说,林巧稚身上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管产妇怎样地焦躁痛苦,只要她走过去,拉着手说上几句话,她们就都会平静下来。

在林巧稚看来,作为一个医生,既然病人把生命交给了你,你就要尽心尽力,负责到底。她总是下班最晚,医院前还要到病房里巡视一遍。

当实习大夫时,她就知道为产妇哪怕擦擦汗、拉拉手,都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成为著名专家后,她还是愿意摸摸病人的头,掖掖病人的被角……她的一启齿、一举手、一投足都体现了对病人深切的关爱和理解。

在医院里,每次她带实习生查房时,都要向学生询问一些诸如“产妇生下孩子后几天下奶?喂奶姿势正确吗?产妇吃饭情况怎么样?”等看似很普通的问题。但这恰恰体现了她对产妇的关心和爱护。

她常说,“我们不仅要看到病,还要看到人。她们有不同的家庭和生活习惯,不同的病史和身体状况,不同的社会背景。搞不清这些,就不易帮助产妇度过难关”。“当一个医生,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产妇、病人入院,就把她的整个生命交给了我们,要把她们当成亲姐妹,从每件细微的小事上做起,体贴和关怀她们……”

林巧稚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产妇生产时,只要是她守候,总是在产妇阵痛伸出手乱抓之时,把自己温暖的手伸过去让产妇抓握,这就使产妇立刻感到极大的安全和有信心。

她说:“我不能让孕妇在这时去抓床头上的铁栏杆,因为那样手关节是要受凉落下病的。”

林巧稚的爱,还体现在她为病人的前途着想上。特别是对影响生育和家庭幸福的病例,她更是慎之又慎。

有一次,一个女工在检查身体时被诊为子宫肌瘤,并要实施子宫摘除术。这对女工和她的家庭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她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林大夫。林巧稚重新给她做了认真细致的检查,凭着丰富的经验她断定这只是个生理性瘤子,无须摘除子宫,而且还确诊女工已经怀上一个小宝宝。当女工再次入院时,由林巧稚亲自给她接生,诞下了一个孩子时。

这位女工深情地说:“是林大夫救了我,挽回了我的幸福家庭!”

弥留之际,突然喊“拿产钳来!快!”,并无私捐献出毕生所有

直到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

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

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

林巧稚曾说过,“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这是妇产科和她保持联系的“热线”。无论哪位医生值夜班,只要遇到处理不了的情况,随时可以打通这部电话。电话里能解决的问题,就电话里解决。遇到电话说不清楚的,医院。

林巧稚曾经富有,但钱财对她来讲除了救助所需的人,别无他用。

在她的晚年,感到自己的生命可能随时发生意外时,她拿出3万元准备捐给医院的幼儿园。那是4年,3万元已是一笔巨款。

她在遗嘱里写着:"我是否可医院的幼儿园和托儿所,作为福利之用?这是我的小小心愿,盼能满足。"

她把遗嘱交给妇产科的*支部书记,请她代为保管,交代等自己归天以后再打开、执行。

林巧稚由于长时间高负荷工作,耗尽了所有的精力,最后终于病倒了。

在轮椅上、病床上,她开始写作《妇科肿瘤》。4年的时间她完成了这部50万字的专著,这是她一生为我国妇婴健康付出的最后努力。

年,在80岁生日前夕,林巧稚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她告诉记者:“我是一名医生,经历了太多的生死。我不怕死,《圣经》上说:‘我必往他那里(耶稣那里)去’。”

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睡中发出呓语,急促地叫喊:“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她慢慢平息下来,过了一会儿,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

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后的话。她在微笑中安息主怀了……

按照她生前遗嘱: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献给首都幼儿园、托儿所;医院做医学研究;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周围的海面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正是对林巧稚鞠躬尽瘁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有一种伟大叫平凡,有一种爱心叫坚守。

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位值得人尊重的医生:

只看病,不看人。

心中装满了病人,就是没有自己。

在她的眼中病人没有贵贱,只有差异。

对于病人,哪怕只有1%的希望,她都付出%的关爱和努力。对于医学,哪怕只有1%的疏忽,她都0容忍。

名利、得失,丝毫不能干扰她作为一名良医圣手的天职。

安危、顺逆,永远不能撼动她作为一个基督门徒的底线。

妇产医科大师林巧稚(上)

妇产医科大师林巧稚(下)

今日赞美诗

活出基督歌

推荐阅读

全集(39卷)

震撼!你所不知道的人心真相(动画版)……

爱的真谛

“中国百校之父”基督徒田家炳……生前却说…

从唱红《十五的月亮》的柳培德到唱响《我…

零基础学国画

赞赏支持

欢迎留言和分享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